第9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母山魈意味深长地问:“囊中有何物?”
  行人知其性情,即以脂粉相赠。
  母山魈很高兴,说:“不必上树了,你安心地在树下睡觉吧,没有谁敢把你怎么样。”
  于是,行人就宿于树下。
  夜半过后,有老虎来了,于是母山魈下树,“以手抚虎头曰:‘斑子,我客在,宜速去也。’”母山魈像对待自己的晚辈那样,摸摸老虎头说:“老虎啊老虎,这是我的客人,你们快走吧,别把人家吓着!”于是,那只老虎就乖乖地走了。
  不但老虎时常出现在唐人的世界里,就连传说中的伥也是这样。
  我们熟悉一个成语:为虎作伥。何为伥?伥是鬼,且不是一般的鬼,它们是被老虎吃的人所化成的。变成鬼后,他们又会帮老虎害人。
  开元末,渝州多虎暴,设机阱,恒未得之。月夕,人有登树候望,见一伥鬼如七八岁小儿,无衣轻行,通身碧色,来发其机。及过,人又下树正之。须臾,一虎径来,为陷机所中而死。久之,小儿行哭而返,因入虎口。及明开视,有碧石大如鸡子在虎喉焉。(《广异记》)
  这里就讲到伥鬼的故事。
  该伥鬼出现在唐玄宗开元末年的四川渝州之夜。
  蜀地林密,老虎成群,渝州一带,多为虎患所扰,当地居民为消除虎灾,遍置陷阱或机关,但收效不大。
  此夜,渝州界内有村民在树下设机关捕虎,自己攀树而窥。到了夜半,见一浑身碧绿色的小儿,有七八岁的样子,轻步而来,在树下转悠了一圈,将捕虎的机关破坏掉,随后又飘然而去。
  等那小儿走后,树上的村民急忙下树,又将机关恢复,随即再次攀缘上树。
  刚到树上,一头斑斓猛虎即漫步而来,行至树下,中机关而死。村民没敢马上下树,因担心还有虎来。他在树上又隐藏了一会儿,看到先前来的那个碧绿小儿哭号而返,随后钻进虎口。
  这小儿何以对虎如此忠贞?
  现在我们知道了,那小儿,正是伥鬼。
  到了转天,村民打开虎口,发现里面有一块碧石。
  按唐人的理解,若捕虎,必先制伥。伥鬼是有弱点的,比如说眼神不好,尤其是吃了酸的东西后(尤好吃杨梅),几乎就相当于盲人了。
  一般来说,伥鬼对老虎是很忠贞的,不过也有反例。
  唐时有人叫石井崖,自小舞枪弄棒,身手不凡,成为村子的里正,也就是村官。他有点文化,所以并不甘心一辈子窝在这小村子里,想走另一条路,于是开始读经学儒,自号“书生”。
  这天上午,石井崖起身去县城买衣服。
  从村子到县城,路不近,得翻一座大山,山中有猛兽、强盗,石井崖随身带了刀枪,以作防备。
  钻进大山,走了一段,看到前面有溪流清澈见底,水流湍湍,石井崖正欲渡过,发现旁边巨岩上似乎站着几个人。
  中间一人,道士打扮,身着红衣,但面色甚黄。两个青衣童子站在两侧。
  道士说:“明天中午,我要吃石井崖充饥。但此人阳气正旺,又擅武艺,不可掉以轻心。我当作法,使你们幻化形状,前去收缴他身上携带的兵器。”
  青衣童子齐声道:“遵命。”
  石井崖心生恐惧,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他拔腿就跑。跑了几步,发现身后没什么反应。他回过身,发现道士与童子似乎并没留意他。这怎么可能?他就在巨岩下啊。他试探着在岩石下走了一圈,道士与童子仍然没有任何反应。石井崖认为自己遇见了怪事。
  石井崖越过溪流与密林,出了大山后,天色已经暗下来。
  前面有家客栈,石井崖投宿其中。由于心神不宁,他再没什么兴趣去县城买衣服了,而是在这家荒村客栈住了下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