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节(2 / 4)
就比如:明天就要高考,这对谁来说,都是无比重大的,但今天,家里面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呢?那就是,跟平常完全一样!其实谁不知道那是件大事呢?但是你越是强调它的重要,就越是把负担往自己脑袋上加。除了让你更加害怕,更加紧张之外,一点儿别的用处都没有。
应该说,这回的谢玄是有点儿问题的,他所以这么着急,是因为他心里害怕了。上一回,秦军那14万就在眼前,这任务到底有多艰巨,他能够判断。可这回呢,敌人来势汹汹,却又摸不着虚实,他可一下儿就没底了。但是,在谢安的布署中,谢玄这一路,可是要担负起最最艰巨的任务的。他必须要保持住稳定的心态和高昂的士气。就算别人都怕得不行,谢玄也不能有一点儿慌乱。所以,谢安是处心积虑地让他先平静下来,然后才把出兵的事布置给了大家。
直到天色渐晚,谢安一看,这些人也都渐渐不再闹腾了,于是就下命回府,然后召集众人,开始排兵布将。史书载,就在这一夜,谢安“指授将帅,各当其任”。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瞧一瞧,谢安这个战略,到底是怎样部署的。
第十章 决战在豫州
决战在豫州
说到淝水的“战略”,可能很多朋友,都会有点儿疑惑,难道淝水之战,还有详细的战略吗,别说东晋,就连作为进攻方的前秦,苻坚采用了什么战略布署,好像也早被我们忘记了,只是对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大溃败,还有那么点儿印象。其实这场战争,并不是这样简单噢。无论是前秦,还是东晋,可都是有自己的一套,而且,还都弄得很有门道儿呢。我们就分头来看看。
一:决战的舞台
要想把这些事儿搞清,还得先从这个很繁琐,但又无比重要的东西开始说,这就是,地图。我们就简便点儿来,只说上下左右,不论东西南北。
淮河上下的地形:
现在我们就把目光集向——淮河,因为这条大河的南岸,正是这场战争发生的舞台,而且,双方用兵,都必须要凭借淮河以及它的支流的地理条件。
那么,图中间是淮河,从右往左来,淮河下游最重要的,是哪里呢,就是我们在淮南之战中提到的重镇,淮河南岸的淮阴。谢玄把秦军赶回了淮北,这个重镇就一直在谢玄手里。然后沿河而上,是洪泽湖,再向上,就是另一个重镇盱眙。这个重镇也在谢玄手里。接着往上游走,就进入了豫州地界,几百里,淮河没有大的支流。接着走,就会到达对这场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第一条大支流——洛涧。洛涧发源于长江淮河之间,向北注入淮河。我们渡过洛涧,再向上游走个一百多里,就会到达淮河的第二条大支流,这就是著名无比的淝水了。(这里的“支流”只是针对这场战争来论的,以便大家看得简略些)。淝水和洛涧一样,也是从南向北注入淮河。不过,淝水跟洛涧可有一点不同:淝水的上游通过巢湖,最后可以直达长江!那就是说,对水军来说,从建康到淝水,就是一条通路。(这里有点儿复杂,不过,了解了豫州境内的这两条支流,洛涧和淝水,就基本够用了。)
淝水四周的地形:
淝水的右面,就是八公山,八公山往北一点儿,就是淮河。淝水的左面,是寿阳城(现在的安徽寿县),所以我们都说,淝水古战场,就是在寿县啊。苻坚就是站在寿阳城上,眺望淝水对岸谢玄的军队,结果看着八公山上的草木,个个都像晋军似的。
东晋建康的地形:
前线这边儿差不多了,还得回来说一下儿大后方。其实,在那时候,建康的长江渡口,一共有两处,东面的这个渡口,江南这边儿叫京口,相对着京口,江北那边儿叫广陵,属徐州。西面的渡口,江南这边儿叫采石,江北那边儿叫历阳,属豫州。要攻破建康,你要不走广陵,就必须得走历阳。淮南大战时,彭超他们就是看上了广陵嘛。
那么了解了这些,再说起双方的战略部署,就能够很容易地明白了。
二:苻坚的战略
从最薄弱的地方下手
苻坚这一回选择了进兵豫州,为什么呢?因为这时,东晋豫州的防线是最薄弱的。上游有荆州军,下游有北府兵,哪个也不那么好对付。打下游,上回丢了14万;打荆州,一个费劲,一个他现在也不感兴趣。这个中游的豫州,正是两大防线的交接处,豫州刺史桓伊,带的军队也不多。那么集中兵力,拿下豫州,然后夺历阳,攻建康,难道不正是最好的选择?
压制东西,直取中州
苻坚要实现他这个战略目标,可是做了整体布署的。基本上是兵分三路:
一路,也就是西路,他派出了姚苌、慕容垂他们,大约5万人,到上游去遏制住桓冲的策应,让中路的前锋主力打得安心。另一路,就是东路,由梁成,王显等一大堆名将率领,进兵洛涧,也大约有5万人,打算挡住谢玄从广陵出发的北府兵。(一种说法是,这个梁成和王显是从彭城出发的,也就是那个“幽冀之众汇于彭城”的那些人。不过不论是从哪儿来的,反正这支东路军呢,就是想挡住谢玄的北府兵)。那么这样儿,两头儿强兵都过不来,他和苻融就可以一路直下,豫州不就个桓伊嘛,虽然也能打仗,不过一个名士样的人物,兵又少,那拿下历阳,直逼建康,还不就指日可待?
应该说,苻坚的这个战略布署得挺不错,没啥问题。如果他的想法都能实现,不管最后那个历阳的“渡江战役”,靠他这十几万人能不能打胜吧,但这个豫州,可就首先弄到手了。
不过,苻坚的这个意图,谢安可是看出来了。那么,派兵的那天晚上,他就做出了一个基本是针对于苻坚这个进攻意图的防御部署。
三:谢安的战略
强大豫州,迎阻军锋
苻坚的主力,既然是打算南下豫州,他会怎么进军呢?对当时来说,他有两条路,一条是走陆路,骑兵渡过淝水,一路南下,逼进历阳。另一路,就是走水路,沿淝水向南,经巢湖,直接进到长江。虽然,前秦的水军远不比东晋厉害,数量也不会太多,但是这一路也不能不防。另外,水军是东晋的强项,进军时也不必休息,可以一直往前走。再者,近十万的军队,也需要补给,运输通过水路,是南方军队最惯用的方法了。于是,谢安派出了第一路:东晋的水军。由谢石带领(谢石也一向是领水军的)。从长江进巢湖到淝水。这一路人数不太多,估计有一两万人。这样,首先就能够阻住前秦可能的数量不大的水军南下;另一个,还能担负起前线的运输工作等等。
不过,苻坚最有可能的进攻方向,可是苻融渡淝水走陆路,用前秦骑兵对豫州形成突破呀,那么镇守历阳的桓伊,顶的压力可就大了。对这一路,谢安的做法是,事不宜迟,立即补充兵力,迎上去,尽可能阻住前秦的军锋,不求取胜,但能抗多久就抗多久,以等待谢玄东路军的策应。于是这第二路,就由豫州刺史桓伊带领,从历阳出发,走陆路,向上迎击。人数约2万左右。
其实这两路,虽然是迎击敌军,但总体上说,还是为防守考虑的。主要为阻断秦军两条南下的通路,谢安的意图,还是以攻为守要多一些。
劲旅突破,奇袭侧翼 ↑返回顶部↑
应该说,这回的谢玄是有点儿问题的,他所以这么着急,是因为他心里害怕了。上一回,秦军那14万就在眼前,这任务到底有多艰巨,他能够判断。可这回呢,敌人来势汹汹,却又摸不着虚实,他可一下儿就没底了。但是,在谢安的布署中,谢玄这一路,可是要担负起最最艰巨的任务的。他必须要保持住稳定的心态和高昂的士气。就算别人都怕得不行,谢玄也不能有一点儿慌乱。所以,谢安是处心积虑地让他先平静下来,然后才把出兵的事布置给了大家。
直到天色渐晚,谢安一看,这些人也都渐渐不再闹腾了,于是就下命回府,然后召集众人,开始排兵布将。史书载,就在这一夜,谢安“指授将帅,各当其任”。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瞧一瞧,谢安这个战略,到底是怎样部署的。
第十章 决战在豫州
决战在豫州
说到淝水的“战略”,可能很多朋友,都会有点儿疑惑,难道淝水之战,还有详细的战略吗,别说东晋,就连作为进攻方的前秦,苻坚采用了什么战略布署,好像也早被我们忘记了,只是对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大溃败,还有那么点儿印象。其实这场战争,并不是这样简单噢。无论是前秦,还是东晋,可都是有自己的一套,而且,还都弄得很有门道儿呢。我们就分头来看看。
一:决战的舞台
要想把这些事儿搞清,还得先从这个很繁琐,但又无比重要的东西开始说,这就是,地图。我们就简便点儿来,只说上下左右,不论东西南北。
淮河上下的地形:
现在我们就把目光集向——淮河,因为这条大河的南岸,正是这场战争发生的舞台,而且,双方用兵,都必须要凭借淮河以及它的支流的地理条件。
那么,图中间是淮河,从右往左来,淮河下游最重要的,是哪里呢,就是我们在淮南之战中提到的重镇,淮河南岸的淮阴。谢玄把秦军赶回了淮北,这个重镇就一直在谢玄手里。然后沿河而上,是洪泽湖,再向上,就是另一个重镇盱眙。这个重镇也在谢玄手里。接着往上游走,就进入了豫州地界,几百里,淮河没有大的支流。接着走,就会到达对这场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第一条大支流——洛涧。洛涧发源于长江淮河之间,向北注入淮河。我们渡过洛涧,再向上游走个一百多里,就会到达淮河的第二条大支流,这就是著名无比的淝水了。(这里的“支流”只是针对这场战争来论的,以便大家看得简略些)。淝水和洛涧一样,也是从南向北注入淮河。不过,淝水跟洛涧可有一点不同:淝水的上游通过巢湖,最后可以直达长江!那就是说,对水军来说,从建康到淝水,就是一条通路。(这里有点儿复杂,不过,了解了豫州境内的这两条支流,洛涧和淝水,就基本够用了。)
淝水四周的地形:
淝水的右面,就是八公山,八公山往北一点儿,就是淮河。淝水的左面,是寿阳城(现在的安徽寿县),所以我们都说,淝水古战场,就是在寿县啊。苻坚就是站在寿阳城上,眺望淝水对岸谢玄的军队,结果看着八公山上的草木,个个都像晋军似的。
东晋建康的地形:
前线这边儿差不多了,还得回来说一下儿大后方。其实,在那时候,建康的长江渡口,一共有两处,东面的这个渡口,江南这边儿叫京口,相对着京口,江北那边儿叫广陵,属徐州。西面的渡口,江南这边儿叫采石,江北那边儿叫历阳,属豫州。要攻破建康,你要不走广陵,就必须得走历阳。淮南大战时,彭超他们就是看上了广陵嘛。
那么了解了这些,再说起双方的战略部署,就能够很容易地明白了。
二:苻坚的战略
从最薄弱的地方下手
苻坚这一回选择了进兵豫州,为什么呢?因为这时,东晋豫州的防线是最薄弱的。上游有荆州军,下游有北府兵,哪个也不那么好对付。打下游,上回丢了14万;打荆州,一个费劲,一个他现在也不感兴趣。这个中游的豫州,正是两大防线的交接处,豫州刺史桓伊,带的军队也不多。那么集中兵力,拿下豫州,然后夺历阳,攻建康,难道不正是最好的选择?
压制东西,直取中州
苻坚要实现他这个战略目标,可是做了整体布署的。基本上是兵分三路:
一路,也就是西路,他派出了姚苌、慕容垂他们,大约5万人,到上游去遏制住桓冲的策应,让中路的前锋主力打得安心。另一路,就是东路,由梁成,王显等一大堆名将率领,进兵洛涧,也大约有5万人,打算挡住谢玄从广陵出发的北府兵。(一种说法是,这个梁成和王显是从彭城出发的,也就是那个“幽冀之众汇于彭城”的那些人。不过不论是从哪儿来的,反正这支东路军呢,就是想挡住谢玄的北府兵)。那么这样儿,两头儿强兵都过不来,他和苻融就可以一路直下,豫州不就个桓伊嘛,虽然也能打仗,不过一个名士样的人物,兵又少,那拿下历阳,直逼建康,还不就指日可待?
应该说,苻坚的这个战略布署得挺不错,没啥问题。如果他的想法都能实现,不管最后那个历阳的“渡江战役”,靠他这十几万人能不能打胜吧,但这个豫州,可就首先弄到手了。
不过,苻坚的这个意图,谢安可是看出来了。那么,派兵的那天晚上,他就做出了一个基本是针对于苻坚这个进攻意图的防御部署。
三:谢安的战略
强大豫州,迎阻军锋
苻坚的主力,既然是打算南下豫州,他会怎么进军呢?对当时来说,他有两条路,一条是走陆路,骑兵渡过淝水,一路南下,逼进历阳。另一路,就是走水路,沿淝水向南,经巢湖,直接进到长江。虽然,前秦的水军远不比东晋厉害,数量也不会太多,但是这一路也不能不防。另外,水军是东晋的强项,进军时也不必休息,可以一直往前走。再者,近十万的军队,也需要补给,运输通过水路,是南方军队最惯用的方法了。于是,谢安派出了第一路:东晋的水军。由谢石带领(谢石也一向是领水军的)。从长江进巢湖到淝水。这一路人数不太多,估计有一两万人。这样,首先就能够阻住前秦可能的数量不大的水军南下;另一个,还能担负起前线的运输工作等等。
不过,苻坚最有可能的进攻方向,可是苻融渡淝水走陆路,用前秦骑兵对豫州形成突破呀,那么镇守历阳的桓伊,顶的压力可就大了。对这一路,谢安的做法是,事不宜迟,立即补充兵力,迎上去,尽可能阻住前秦的军锋,不求取胜,但能抗多久就抗多久,以等待谢玄东路军的策应。于是这第二路,就由豫州刺史桓伊带领,从历阳出发,走陆路,向上迎击。人数约2万左右。
其实这两路,虽然是迎击敌军,但总体上说,还是为防守考虑的。主要为阻断秦军两条南下的通路,谢安的意图,还是以攻为守要多一些。
劲旅突破,奇袭侧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