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托克托被流放饮酒而亡 保太(3 / 5)
随后,朱元璋宣布嘉奖令,提升一批小头领。其中,晋升张德胜为镇抚。
过了两天,一个名叫宋思颜的儒士拜见朱元璋,交谈后,朱元璋也把他留在幕府。
不久,朱元璋听说当涂城有一个元末进士,叫汪广洋,性格庄重稳健,为人宽和自持,就叫亲兵九夫长谢成把他请到帅府。
朱元璋问道:“听闻先生学识渊博,请问先生,我刚在江南立足,今后如何是好?”
汪广洋答道:“朱公先要站稳脚跟,办法只有六个字。”
“哪六个字?”
“高筑墙,广积粮。”
这番话说到朱元璋的内心深处。立足未稳,没有大量的粮草,如何攻占虎踞龙盘的金陵?随之做出一个重大决策——建立朱氏政权,高筑墙,广积粮。随后,朱元璋请他留下担任机要秘书,并令他书写几份任命书。
第二天,朱元璋通知镇抚以上将领及李善长、李习、陶安、汪广洋到帅府开会,亲自宣布说:从今天开始,太平路改为太平府,在太平设置兴国翼元帅府。
“兴国”即振兴中国。“翼”指副城。
接着宣布:任命李习先生为太平府知府(相当于元朝路政权总管府总管,元廷职俸正三品);任命李善长为元帅府都事(相当于元朝路政权万户府经历);任命潘庭坚为元帅府教授;任命汪广洋为元帅府令史(机要秘书);任命陶安、宋思颜为幕府参事。
随后,颁发了白绢任命书。接着下令:严守四门,修城浚濠。自然,府衙、帅府、幕府均以朱元璋为统领。
潘庭坚(?—?),字叔闻,太平路当涂县人。元末为富阳县(今属浙江)教谕(教师),后辞职。经陶安推荐,征召为帅府教授。此人做事慎密,为人谦逊,生活节俭,为朱元璋所称赞。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设置行省时,为行省博士。
汪广洋(?—1379年),字朝宗,扬州路高邮府(今江苏高邮市)人。年少时曾跟随儒生余阙学习,通经能文,尤其善于诗歌,还擅长篆、隶大书。早年客居太平(当涂县城)。
朱元璋占领金陵设置江南行省时,汪广洋先任提控案牍7。设置都谏司后,升任都谏官,后调升行省都事、行省右司郎中(正五品)。
后来,朱元璋称赞他“处理机要,屡献忠谋”。
朱氏红军渡江攻占太平路城,引起元廷的严重关切,命令长江裕溪口的水师讨伐。
六月初,元军水师大元帅曼济哈雅命行省右丞(正二品)阿鲁灰、行御史中丞(正二品)蛮子海牙统领40艘中型战舰(载一万兵马)前往采石矶,配合陈埜先的黄军伺机夺回太平城。
事先,河南江北行省奉旨调遣淮南民兵元帅陈埜先三万兵马,由曼济哈雅的水师船队从江浦县(今南京浦口区江浦街道)的浦口载其过江上岸,到集庆路江宁县(今南京江宁区)的方山(宋称天印山)建寨驻扎、训练。此山高200多米。
六月初五,陈埜先和义子陈兆先分别带领全部兵马在采石镇集结完毕。
朱元璋探知他们将于初七攻城,便带领总管汤和、邓愈实地考察、研究了城外四周的地形。随后,命镇抚花云所部在襄城河北面埋伏。
襄城河(今锁溪河)位于太平城(当涂县古城)北面。河上只有一桥,叫襄城桥,正对北门清源门,约2里地,桥北的一条驿道直通北门。
初七天亮前,花云携千夫长郑遇霖、耿炳文、唐胜宗及4000兵马在就悄悄出城,埋伏在桥北驿道东边约一里地的树林里。
六月辛酉日(初七),蛮子海牙用大船运了几块巨石到姑溪河的入江处,卸在河口。他认为悍勇的郑埜先定会破城。这是封堵朱氏红军从南门乘船撤退之路。城南姑溪河有不少民船。
这天上午,陈埜先带领身穿黄衣的10000民兵趾高气扬地到达襄城桥,排成三行的前锋部队过桥约500米时,看见前面200米远驿道两边有红军两个长方形步兵阵。每个兵阵为20排、100行。
右边方阵前面是两位将军骑马挺立,一位是张赫,一位是张德胜。左边方阵前面也是两位将军骑马挺立,一位是徐达,一位是胡大海。个个身穿缴获的元将柳叶铠甲袍,腰围白色小蓝花袍肚,除了张德胜,头上戴的全是红色雷巾。
时年23岁的徐达生一张略长的“甲”字脸,稍瘦,颌骨微收,下巴略圆。长一对剑眉——长而直,宽而秀,居高于额,紧而不乱,尾微上扬。眉下嵌一双鹳形眼。其印堂平满开阔,下方是通天悬胆鼻——山根高耸通天,年寿丰满,准头圆润,势如悬胆;兰台、廷尉分明,法令隐隐而藏。
古代面相学认为:剑眉主使子孙众多,极为高寿。鹳形眼者文武双全,非常富贵。通天悬胆鼻比较罕见,有此鼻者少年时必被奇特贵人吸引,得到提携。应是人上之人,福禄寿统全。
左副元帅朱元璋携亲军指挥冯国用、冯国胜、总管汤和、邓愈立于北门城楼前,注视着敌军的一举一动。
陈埜先没有想到朱元璋竟敢派兵出城迎战,事先的计划完全被打乱,急忙下令已过河的3000余人纵队改成横排长方阵。 ↑返回顶部↑
过了两天,一个名叫宋思颜的儒士拜见朱元璋,交谈后,朱元璋也把他留在幕府。
不久,朱元璋听说当涂城有一个元末进士,叫汪广洋,性格庄重稳健,为人宽和自持,就叫亲兵九夫长谢成把他请到帅府。
朱元璋问道:“听闻先生学识渊博,请问先生,我刚在江南立足,今后如何是好?”
汪广洋答道:“朱公先要站稳脚跟,办法只有六个字。”
“哪六个字?”
“高筑墙,广积粮。”
这番话说到朱元璋的内心深处。立足未稳,没有大量的粮草,如何攻占虎踞龙盘的金陵?随之做出一个重大决策——建立朱氏政权,高筑墙,广积粮。随后,朱元璋请他留下担任机要秘书,并令他书写几份任命书。
第二天,朱元璋通知镇抚以上将领及李善长、李习、陶安、汪广洋到帅府开会,亲自宣布说:从今天开始,太平路改为太平府,在太平设置兴国翼元帅府。
“兴国”即振兴中国。“翼”指副城。
接着宣布:任命李习先生为太平府知府(相当于元朝路政权总管府总管,元廷职俸正三品);任命李善长为元帅府都事(相当于元朝路政权万户府经历);任命潘庭坚为元帅府教授;任命汪广洋为元帅府令史(机要秘书);任命陶安、宋思颜为幕府参事。
随后,颁发了白绢任命书。接着下令:严守四门,修城浚濠。自然,府衙、帅府、幕府均以朱元璋为统领。
潘庭坚(?—?),字叔闻,太平路当涂县人。元末为富阳县(今属浙江)教谕(教师),后辞职。经陶安推荐,征召为帅府教授。此人做事慎密,为人谦逊,生活节俭,为朱元璋所称赞。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设置行省时,为行省博士。
汪广洋(?—1379年),字朝宗,扬州路高邮府(今江苏高邮市)人。年少时曾跟随儒生余阙学习,通经能文,尤其善于诗歌,还擅长篆、隶大书。早年客居太平(当涂县城)。
朱元璋占领金陵设置江南行省时,汪广洋先任提控案牍7。设置都谏司后,升任都谏官,后调升行省都事、行省右司郎中(正五品)。
后来,朱元璋称赞他“处理机要,屡献忠谋”。
朱氏红军渡江攻占太平路城,引起元廷的严重关切,命令长江裕溪口的水师讨伐。
六月初,元军水师大元帅曼济哈雅命行省右丞(正二品)阿鲁灰、行御史中丞(正二品)蛮子海牙统领40艘中型战舰(载一万兵马)前往采石矶,配合陈埜先的黄军伺机夺回太平城。
事先,河南江北行省奉旨调遣淮南民兵元帅陈埜先三万兵马,由曼济哈雅的水师船队从江浦县(今南京浦口区江浦街道)的浦口载其过江上岸,到集庆路江宁县(今南京江宁区)的方山(宋称天印山)建寨驻扎、训练。此山高200多米。
六月初五,陈埜先和义子陈兆先分别带领全部兵马在采石镇集结完毕。
朱元璋探知他们将于初七攻城,便带领总管汤和、邓愈实地考察、研究了城外四周的地形。随后,命镇抚花云所部在襄城河北面埋伏。
襄城河(今锁溪河)位于太平城(当涂县古城)北面。河上只有一桥,叫襄城桥,正对北门清源门,约2里地,桥北的一条驿道直通北门。
初七天亮前,花云携千夫长郑遇霖、耿炳文、唐胜宗及4000兵马在就悄悄出城,埋伏在桥北驿道东边约一里地的树林里。
六月辛酉日(初七),蛮子海牙用大船运了几块巨石到姑溪河的入江处,卸在河口。他认为悍勇的郑埜先定会破城。这是封堵朱氏红军从南门乘船撤退之路。城南姑溪河有不少民船。
这天上午,陈埜先带领身穿黄衣的10000民兵趾高气扬地到达襄城桥,排成三行的前锋部队过桥约500米时,看见前面200米远驿道两边有红军两个长方形步兵阵。每个兵阵为20排、100行。
右边方阵前面是两位将军骑马挺立,一位是张赫,一位是张德胜。左边方阵前面也是两位将军骑马挺立,一位是徐达,一位是胡大海。个个身穿缴获的元将柳叶铠甲袍,腰围白色小蓝花袍肚,除了张德胜,头上戴的全是红色雷巾。
时年23岁的徐达生一张略长的“甲”字脸,稍瘦,颌骨微收,下巴略圆。长一对剑眉——长而直,宽而秀,居高于额,紧而不乱,尾微上扬。眉下嵌一双鹳形眼。其印堂平满开阔,下方是通天悬胆鼻——山根高耸通天,年寿丰满,准头圆润,势如悬胆;兰台、廷尉分明,法令隐隐而藏。
古代面相学认为:剑眉主使子孙众多,极为高寿。鹳形眼者文武双全,非常富贵。通天悬胆鼻比较罕见,有此鼻者少年时必被奇特贵人吸引,得到提携。应是人上之人,福禄寿统全。
左副元帅朱元璋携亲军指挥冯国用、冯国胜、总管汤和、邓愈立于北门城楼前,注视着敌军的一举一动。
陈埜先没有想到朱元璋竟敢派兵出城迎战,事先的计划完全被打乱,急忙下令已过河的3000余人纵队改成横排长方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