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又回来啦 第92节(2 / 4)
他找这人,纯粹是心血来潮,而且一般人要造假,也应当是选择男子,而非女子。但保不齐有人萌生出别的想法,特地花了大力气做了这么一出等着他。
不过现在的皇室,也算是已经断了香火继承,再糟糕,也糟糕不到哪里去。若人是真的,那自然最好,是假的,没告诉燕秦之前,他会亲自把这假货抹除。
当然了,他必须要亲自见到人,才能够确认真假。
他原本是想亲自去看看的,抽出空来,踩上那个人生活的土地,亲自把一切都调查清楚。但他也答应了小皇帝,这些时日要让对方帮忙换药,怕是在他这些伤口好之前,他都没有办法真的抽出空闲去那么远的地方。
要去的话,肯定免不了惊动小皇帝。他不想让燕秦失望,所以在真正的确认之前,他还是打算先瞒着燕秦,等确认了,再把这个消息告诉对方。
不过,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继承大燕江山,燕秦其实心里还是会有些不高兴的吧。这天底下人的男人,没有几个是不重视血脉传承的,就拿先皇来说,分明不喜欢燕秦这个儿子,但因为只剩下这么一个,还是要立太子,还是要为燕秦铺路,尽到自己作为父亲的最后的责任。
他仗着自己作为摄政王,作为长辈,从一开始,便逼迫小皇帝做了选择,绝了有后嗣的希望。
他不知道小皇帝是不是心有不甘,可有一点他自己很明确,尽管做的是雌伏的这一方,但这不代表他就是个女人,他也不会想要做女人,为小皇帝生儿育女,操持后宫。
自己真的是个糟糕又霸道的人,小皇帝和自己在一起,也该是倒了八辈子的霉吧。燕于歌再一次的对自己和小皇帝的这段孽缘下了个这样的结论。不过事已至此,就算是小皇帝想后悔,那也没什么后悔药可吃。
他作为这段孽缘的罪魁祸首,也没有什么别的事情好做的,只能尽力地减轻小皇帝对先皇,对皇室那些先祖的负罪感。
等人接到了京城,一确定了,他就去找小皇帝。摄政王这样对自己说,但事总是不如人愿,事情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发展顺利。
第134章
那次秋猎因为意外临时截止, 燕秦一行人率先回了京城,剩下的那些人也在三日之后回了京,但结果就是没有能够抓到刺客, 反倒是带回来了先前那个叫做林素的人的尸体。
林素确实不对劲,但真正的林素并不是刺客,他只是在上山之前, 就被人杀了, 被人顶替了身份, 混入了队伍中。
得到这个结果之后,燕秦勃然大怒,直接把所有的羽林军统统押入大牢审问, 再再按照他们的过错,该杀的杀,该关的关,该流放的流放, 换了一批新人。
不怪燕秦责罚的重, 相较他的父亲,他的祖父, 还有那些先祖,燕秦已经是个脾气顶好的皇帝了, 从来不乱发火,随意草菅人命。
但这一次, 卢成毅和那些个羽林军, 做的实在是太过分了一些, 上次刺客出在皇帝的近卫军——羽林军里头,还是靠皇帝和摄政王再三指出,才揪出来的。
一支负责保护皇帝的队伍,连自己的兄弟中混进了刺客都没有察觉,甚至还在不该包庇的时候瞎包庇,燕秦不拿他们动手拿谁动手。
到底是要保护自己的人,羽林军的新军,都是燕秦钦点的,他去了一趟军中,看着哪个顺眼,便选谁,多凑了些人,剔出掉实在不大行的,又让剩下的那些比武,剩下的,便编制成一支新的羽林军。
他挑的都是些看着年轻,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这些人因为入伍不久,大多数都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蛋子,缺点不算少,但胜在都是燕秦自己、亲自挑选出来的他有时间慢慢调教,自己亲自选的人,忠诚度相对来说也高一些。
先前的羽林军是先皇的人,都是群老油条,脑子太活泛了,对燕秦这个皇帝来说,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
好不容易解决了羽林军的事情,刺客的阴云仍然笼罩在燕秦的脑袋上,清净舒服的日子没过上几日,京城里便去悄悄地开始流传摄政王的绯闻。
摄政王从民间寻了个美人,还是个女人,还安置到了摄政王名下的一处宅子里。这个消息也不知道是谁先传出来的,但有关摄政王的绯色秘闻总是在京城这些士大夫中间传的很快。
虽然摄政王做的很隐秘,但从外头接个人,和摄政王府上发生的事情到底有所不同,总有那么一两家人的看见了,私底下一传十,十传百,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人也都知道了。
当然了,茶楼酒馆里不敢私下里议论摄政王的私事,燕都的普通百姓对此一无所知的时候,只有整个燕都上层的圈子里全部都知道了这件事。
这个上层圈子,自然也包括了位于这个圈子最顶层的小皇帝。流言传到燕秦耳朵里的,已经是经过人添油加醋的版本:摄政王私下里接了个女人过来,是个年轻的女人,比摄政王小了三岁,据说摄政王对人一见钟情,特地安置在自己的宅子里,等待不日迎娶这女子,而且几个月前摄政王还差绣娘做了婚服。
因为府上的管家自作主张剪坏了摄政王的婚服,一大家子都被摄政王赶到了离燕都远的不得了的乡下。
摄政王把一个女子接到自己名下的宅子是真的,换了个管家也是真的。因为替燕家做了许多年的事情,文武百官中不少都认识这位老管家。一个伺候自己多年忠仆被赶出府去,肯定是犯了什么事情。
老管家自己嘴巴是严实,但他那一大家子人又不都是闷嘴葫芦,还有当初为摄政王做事的那些绣娘,虽然畏惧于摄政王的权威,不敢把什么事情都透露出来,但她们也同样畏惧其他身在高位的大人,隐隐约约地说那么两句,这些人便从蛛丝马迹中拼凑出了所谓的事实。
有些和事实并不相符的流言之所以让人相信,就是因为其中几分真,几分假,越琢磨越觉得事实如此。 ↑返回顶部↑
不过现在的皇室,也算是已经断了香火继承,再糟糕,也糟糕不到哪里去。若人是真的,那自然最好,是假的,没告诉燕秦之前,他会亲自把这假货抹除。
当然了,他必须要亲自见到人,才能够确认真假。
他原本是想亲自去看看的,抽出空来,踩上那个人生活的土地,亲自把一切都调查清楚。但他也答应了小皇帝,这些时日要让对方帮忙换药,怕是在他这些伤口好之前,他都没有办法真的抽出空闲去那么远的地方。
要去的话,肯定免不了惊动小皇帝。他不想让燕秦失望,所以在真正的确认之前,他还是打算先瞒着燕秦,等确认了,再把这个消息告诉对方。
不过,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继承大燕江山,燕秦其实心里还是会有些不高兴的吧。这天底下人的男人,没有几个是不重视血脉传承的,就拿先皇来说,分明不喜欢燕秦这个儿子,但因为只剩下这么一个,还是要立太子,还是要为燕秦铺路,尽到自己作为父亲的最后的责任。
他仗着自己作为摄政王,作为长辈,从一开始,便逼迫小皇帝做了选择,绝了有后嗣的希望。
他不知道小皇帝是不是心有不甘,可有一点他自己很明确,尽管做的是雌伏的这一方,但这不代表他就是个女人,他也不会想要做女人,为小皇帝生儿育女,操持后宫。
自己真的是个糟糕又霸道的人,小皇帝和自己在一起,也该是倒了八辈子的霉吧。燕于歌再一次的对自己和小皇帝的这段孽缘下了个这样的结论。不过事已至此,就算是小皇帝想后悔,那也没什么后悔药可吃。
他作为这段孽缘的罪魁祸首,也没有什么别的事情好做的,只能尽力地减轻小皇帝对先皇,对皇室那些先祖的负罪感。
等人接到了京城,一确定了,他就去找小皇帝。摄政王这样对自己说,但事总是不如人愿,事情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发展顺利。
第134章
那次秋猎因为意外临时截止, 燕秦一行人率先回了京城,剩下的那些人也在三日之后回了京,但结果就是没有能够抓到刺客, 反倒是带回来了先前那个叫做林素的人的尸体。
林素确实不对劲,但真正的林素并不是刺客,他只是在上山之前, 就被人杀了, 被人顶替了身份, 混入了队伍中。
得到这个结果之后,燕秦勃然大怒,直接把所有的羽林军统统押入大牢审问, 再再按照他们的过错,该杀的杀,该关的关,该流放的流放, 换了一批新人。
不怪燕秦责罚的重, 相较他的父亲,他的祖父, 还有那些先祖,燕秦已经是个脾气顶好的皇帝了, 从来不乱发火,随意草菅人命。
但这一次, 卢成毅和那些个羽林军, 做的实在是太过分了一些, 上次刺客出在皇帝的近卫军——羽林军里头,还是靠皇帝和摄政王再三指出,才揪出来的。
一支负责保护皇帝的队伍,连自己的兄弟中混进了刺客都没有察觉,甚至还在不该包庇的时候瞎包庇,燕秦不拿他们动手拿谁动手。
到底是要保护自己的人,羽林军的新军,都是燕秦钦点的,他去了一趟军中,看着哪个顺眼,便选谁,多凑了些人,剔出掉实在不大行的,又让剩下的那些比武,剩下的,便编制成一支新的羽林军。
他挑的都是些看着年轻,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这些人因为入伍不久,大多数都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蛋子,缺点不算少,但胜在都是燕秦自己、亲自挑选出来的他有时间慢慢调教,自己亲自选的人,忠诚度相对来说也高一些。
先前的羽林军是先皇的人,都是群老油条,脑子太活泛了,对燕秦这个皇帝来说,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
好不容易解决了羽林军的事情,刺客的阴云仍然笼罩在燕秦的脑袋上,清净舒服的日子没过上几日,京城里便去悄悄地开始流传摄政王的绯闻。
摄政王从民间寻了个美人,还是个女人,还安置到了摄政王名下的一处宅子里。这个消息也不知道是谁先传出来的,但有关摄政王的绯色秘闻总是在京城这些士大夫中间传的很快。
虽然摄政王做的很隐秘,但从外头接个人,和摄政王府上发生的事情到底有所不同,总有那么一两家人的看见了,私底下一传十,十传百,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人也都知道了。
当然了,茶楼酒馆里不敢私下里议论摄政王的私事,燕都的普通百姓对此一无所知的时候,只有整个燕都上层的圈子里全部都知道了这件事。
这个上层圈子,自然也包括了位于这个圈子最顶层的小皇帝。流言传到燕秦耳朵里的,已经是经过人添油加醋的版本:摄政王私下里接了个女人过来,是个年轻的女人,比摄政王小了三岁,据说摄政王对人一见钟情,特地安置在自己的宅子里,等待不日迎娶这女子,而且几个月前摄政王还差绣娘做了婚服。
因为府上的管家自作主张剪坏了摄政王的婚服,一大家子都被摄政王赶到了离燕都远的不得了的乡下。
摄政王把一个女子接到自己名下的宅子是真的,换了个管家也是真的。因为替燕家做了许多年的事情,文武百官中不少都认识这位老管家。一个伺候自己多年忠仆被赶出府去,肯定是犯了什么事情。
老管家自己嘴巴是严实,但他那一大家子人又不都是闷嘴葫芦,还有当初为摄政王做事的那些绣娘,虽然畏惧于摄政王的权威,不敢把什么事情都透露出来,但她们也同样畏惧其他身在高位的大人,隐隐约约地说那么两句,这些人便从蛛丝马迹中拼凑出了所谓的事实。
有些和事实并不相符的流言之所以让人相信,就是因为其中几分真,几分假,越琢磨越觉得事实如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