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福公主 第82节(1 / 4)
“你说得有道理,朕当初就隐约察觉到了这只硕鼠的存在,却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动手,这才导致,一次闹得比一次大。”
“其实,这只硕鼠如何,倒在其次。一只硕鼠,势单力孤,只要下定了决心,再怎样也能除去。可若是这只硕鼠还有朋党……伤了硕鼠,惊动了鼠群,一个不好,可是要闹出鼠患来的。除了顾及玉瓶之外,父皇恐怕也是顾虑着那硕鼠的同党,才迟迟下不了决心吧?”
太子心知,明宣帝颇念旧情,在处理起某些事时,难免优柔寡断。这既好,也不好。
林氏一族功劳颇高,却没怎么受到明宣帝的猜忌和打压,而同样的,与明宣帝有旧的李氏一族在明宣帝的优容中不断做大。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李家在父皇继位的过程中虽对父皇有恩,可如今的李家,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李家了。淑妃野心勃勃,又育有皇子,李大人如今为两江总督,在江南经营良久,树大根深,更有甚者,听闻李大人与幽王也有所往来……父皇不可不防。”
“这些年来,李家越发势大了,柳将军被撤职那一回,若不是父皇反应快,只怕禁卫军都要被李氏一族的旁支横插一手。朱家倒台,不少世家瓜分了朱家的势力,李家亦是其中之一。彼时,李家隐藏在众多世家之中,还不是很显眼。现在看来,李家才是最大的赢家。”
太子侃侃而谈,明宣帝看向太子的眼神既欣慰又复杂:“你早就看出李家不对劲了?”
“先时只是有所怀疑,毕竟李家很擅长拉人下水,混淆视听,儿臣也曾迷惑过,自己的判断究竟是否正确。直到这一次,儿臣方才确定这些都是李家所为,或者说,是李家和李淑妃共同所为。虽然此次之事李家和穆家都有参与,但依照贤妃娘娘的父亲穆大人那样迂腐的性格,是做不出这种事来的。剩下的,唯有李淑妃与李家。”
“淑妃素来谨慎,又有李家帮着善后,是以能够一次又一次的逃过制裁,让人抓不住把柄。可这一次,李家的动作实在大了,怎么也无法悄无声息的掩过去。淑妃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迅速的利用三皇妹对她和大皇姐的敌意将三皇妹拉下水,如此一来,贤妃娘娘为了保住三皇妹,不得不出手替三皇妹掩盖。父皇在探查时,查到的自然是淑妃和贤妃以及依附二妃的低位妃嫔都出过手的痕迹。”
明宣帝叹了口气:“淑妃心计之深,实在出乎了朕的意料,难为她在朕跟前摆了这么多年贤良淑德的面孔。”
“不怪父皇,就是母后,也险些被淑妃给骗过去。”太子没有告诉明宣帝,其实,姜皇后也与荣泰长公主一样,从庄氏家族没落时,从李淑妃抢在姜皇后之前怀孕之时,就已经对李淑妃暗生防备。大公主再怎么讨人喜欢,三皇子再怎么憨厚老实,姜皇后对李淑妃也始终淡淡的,哪怕李淑妃明面儿上安分守己,不下于穆贤妃。
姜皇后不对李淑妃出手,不过是因为,对付李淑妃这样的人,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要彻底收拾掉,否则,后患无穷。
这一次,倒是一个良机。
想到林娇怡因为周佩佩的去世而伤心不已的模样,太子的双眸渐转幽深。
就算没有机会,他也要创造机会收拾了李淑妃,他不会在给她任何伤害他心爱的女孩的机会。
“太子,告诉朕,你对此事,是怎么想的?”
明宣帝说得没头没脑,但太子毕竟是他一手教出来的,很快便懂了他的意思,据实以告:“儿臣很担心三皇弟。目前看来,淑妃和李家或许别有想头,三皇弟却是不知情的。儿臣担心,李家因为私心,而害了三皇弟。到时候,就算父皇不想处置三皇弟,碍于物议,也只能将三皇弟赶得远远的了。”
明宣帝盯着太子的双眸看了很久,仿佛要看清楚,太子这话说得有几许真意。太子不躲不闪,双眼中一派澄澈宁静。
明宣帝见状,暗自点了点头:“淑妃这些日子因管教大公主不利,受了朕的责罚,郁结于心,身子虚弱,需卧床静养,吩咐太医院,每日给淑妃准备一份滋补的汤药,等闲妃嫔就不要去打扰淑妃调养了。另,李卿任期将满,将其调回京中吧。”
这样一个人,八面玲珑,在江南官场很是吃得开,与当地的世家大族关系颇为不错,实在让人不放心。就算不考虑李淑妃和三皇子的因素,明宣帝也不放心让李淑妃之父继续当他的两江总督,还是调回眼皮子底下看着吧。
太子听了明宣帝的话,就知道,明宣帝有意让李淑妃“病逝”,这样做,可以将对大公主与三皇子的影响降到最低。但太子知道,此事多半不会顺利,但他没有说,只是问:“父皇可想好了由谁接任此职?”
两江总督监管两淮盐政,非但位高权重,也是一项大大的肥缺。江南官场,关系素来错综复杂,若是后继者选择的不好,是要出乱子的。
明宣帝道:“徐卿这些年将边关处治理得井井有条,朕有意动一动他的位置,他的妻族与两江一些世家沾亲带故,派徐卿接任两江总督之位想来是个好选择。”
待李总督接到回京的旨意时,李夫人满脸愁容:“老爷好不容易才在这儿站稳脚跟,皇上怎么就把您给调回去了?宫里头的娘娘也是,怎么也不为老爷说上几句?”
“少说两句罢,淑妃娘娘恐怕如今也是日子艰难,这事儿哪能怪她?圣上有命,做臣子的,自然不得不从。只是,圣上派来之人想要摘本官的桃子,就要看有没有那个本事了!”李总督冷哼一声。
“皇上怕是疑了咱们了。此次调任,只给了老爷一个虚衔。”李夫人虽是女流之辈,倒也有些见识,因此,对于丈夫即将被调回京中之事,是满心的不乐意:“此时回京,恐怕是祸非福,老爷还是要尽早做好打算才是。”
“这是自然。”李总督眼中精光一闪:“李某人从不打无把握的仗。”
徐总督本身倒是颇有才干,对明宣帝也极为忠心。可惜,已经与李总督打好了关系的江南豪族们显然不太买他的帐。
徐总督才刚就任第三天,就在外出巡视的途中遇刺重伤。
李家的姻亲昌国侯趁机上书:“徐总督此番重伤昏迷,两江一应事务,无人主持大局,实在不妥,幸而李大人尚未走远。李大人掌管两江事务多年,将一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请圣上将李大人调回两江之地,暂代总督之职,直至徐总督痊愈。” ↑返回顶部↑
“其实,这只硕鼠如何,倒在其次。一只硕鼠,势单力孤,只要下定了决心,再怎样也能除去。可若是这只硕鼠还有朋党……伤了硕鼠,惊动了鼠群,一个不好,可是要闹出鼠患来的。除了顾及玉瓶之外,父皇恐怕也是顾虑着那硕鼠的同党,才迟迟下不了决心吧?”
太子心知,明宣帝颇念旧情,在处理起某些事时,难免优柔寡断。这既好,也不好。
林氏一族功劳颇高,却没怎么受到明宣帝的猜忌和打压,而同样的,与明宣帝有旧的李氏一族在明宣帝的优容中不断做大。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李家在父皇继位的过程中虽对父皇有恩,可如今的李家,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李家了。淑妃野心勃勃,又育有皇子,李大人如今为两江总督,在江南经营良久,树大根深,更有甚者,听闻李大人与幽王也有所往来……父皇不可不防。”
“这些年来,李家越发势大了,柳将军被撤职那一回,若不是父皇反应快,只怕禁卫军都要被李氏一族的旁支横插一手。朱家倒台,不少世家瓜分了朱家的势力,李家亦是其中之一。彼时,李家隐藏在众多世家之中,还不是很显眼。现在看来,李家才是最大的赢家。”
太子侃侃而谈,明宣帝看向太子的眼神既欣慰又复杂:“你早就看出李家不对劲了?”
“先时只是有所怀疑,毕竟李家很擅长拉人下水,混淆视听,儿臣也曾迷惑过,自己的判断究竟是否正确。直到这一次,儿臣方才确定这些都是李家所为,或者说,是李家和李淑妃共同所为。虽然此次之事李家和穆家都有参与,但依照贤妃娘娘的父亲穆大人那样迂腐的性格,是做不出这种事来的。剩下的,唯有李淑妃与李家。”
“淑妃素来谨慎,又有李家帮着善后,是以能够一次又一次的逃过制裁,让人抓不住把柄。可这一次,李家的动作实在大了,怎么也无法悄无声息的掩过去。淑妃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迅速的利用三皇妹对她和大皇姐的敌意将三皇妹拉下水,如此一来,贤妃娘娘为了保住三皇妹,不得不出手替三皇妹掩盖。父皇在探查时,查到的自然是淑妃和贤妃以及依附二妃的低位妃嫔都出过手的痕迹。”
明宣帝叹了口气:“淑妃心计之深,实在出乎了朕的意料,难为她在朕跟前摆了这么多年贤良淑德的面孔。”
“不怪父皇,就是母后,也险些被淑妃给骗过去。”太子没有告诉明宣帝,其实,姜皇后也与荣泰长公主一样,从庄氏家族没落时,从李淑妃抢在姜皇后之前怀孕之时,就已经对李淑妃暗生防备。大公主再怎么讨人喜欢,三皇子再怎么憨厚老实,姜皇后对李淑妃也始终淡淡的,哪怕李淑妃明面儿上安分守己,不下于穆贤妃。
姜皇后不对李淑妃出手,不过是因为,对付李淑妃这样的人,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要彻底收拾掉,否则,后患无穷。
这一次,倒是一个良机。
想到林娇怡因为周佩佩的去世而伤心不已的模样,太子的双眸渐转幽深。
就算没有机会,他也要创造机会收拾了李淑妃,他不会在给她任何伤害他心爱的女孩的机会。
“太子,告诉朕,你对此事,是怎么想的?”
明宣帝说得没头没脑,但太子毕竟是他一手教出来的,很快便懂了他的意思,据实以告:“儿臣很担心三皇弟。目前看来,淑妃和李家或许别有想头,三皇弟却是不知情的。儿臣担心,李家因为私心,而害了三皇弟。到时候,就算父皇不想处置三皇弟,碍于物议,也只能将三皇弟赶得远远的了。”
明宣帝盯着太子的双眸看了很久,仿佛要看清楚,太子这话说得有几许真意。太子不躲不闪,双眼中一派澄澈宁静。
明宣帝见状,暗自点了点头:“淑妃这些日子因管教大公主不利,受了朕的责罚,郁结于心,身子虚弱,需卧床静养,吩咐太医院,每日给淑妃准备一份滋补的汤药,等闲妃嫔就不要去打扰淑妃调养了。另,李卿任期将满,将其调回京中吧。”
这样一个人,八面玲珑,在江南官场很是吃得开,与当地的世家大族关系颇为不错,实在让人不放心。就算不考虑李淑妃和三皇子的因素,明宣帝也不放心让李淑妃之父继续当他的两江总督,还是调回眼皮子底下看着吧。
太子听了明宣帝的话,就知道,明宣帝有意让李淑妃“病逝”,这样做,可以将对大公主与三皇子的影响降到最低。但太子知道,此事多半不会顺利,但他没有说,只是问:“父皇可想好了由谁接任此职?”
两江总督监管两淮盐政,非但位高权重,也是一项大大的肥缺。江南官场,关系素来错综复杂,若是后继者选择的不好,是要出乱子的。
明宣帝道:“徐卿这些年将边关处治理得井井有条,朕有意动一动他的位置,他的妻族与两江一些世家沾亲带故,派徐卿接任两江总督之位想来是个好选择。”
待李总督接到回京的旨意时,李夫人满脸愁容:“老爷好不容易才在这儿站稳脚跟,皇上怎么就把您给调回去了?宫里头的娘娘也是,怎么也不为老爷说上几句?”
“少说两句罢,淑妃娘娘恐怕如今也是日子艰难,这事儿哪能怪她?圣上有命,做臣子的,自然不得不从。只是,圣上派来之人想要摘本官的桃子,就要看有没有那个本事了!”李总督冷哼一声。
“皇上怕是疑了咱们了。此次调任,只给了老爷一个虚衔。”李夫人虽是女流之辈,倒也有些见识,因此,对于丈夫即将被调回京中之事,是满心的不乐意:“此时回京,恐怕是祸非福,老爷还是要尽早做好打算才是。”
“这是自然。”李总督眼中精光一闪:“李某人从不打无把握的仗。”
徐总督本身倒是颇有才干,对明宣帝也极为忠心。可惜,已经与李总督打好了关系的江南豪族们显然不太买他的帐。
徐总督才刚就任第三天,就在外出巡视的途中遇刺重伤。
李家的姻亲昌国侯趁机上书:“徐总督此番重伤昏迷,两江一应事务,无人主持大局,实在不妥,幸而李大人尚未走远。李大人掌管两江事务多年,将一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请圣上将李大人调回两江之地,暂代总督之职,直至徐总督痊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