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 第2节(2 / 4)
周瑜首次发挥国家脊梁的作用,起因是一桩人质事件引起的风波。人质事件,不是现今才有,在中国那是由来已久。东汉时期,人质劫持的风气就很盛,笔者曾经就此写过文章介绍。古代劫持人质,勒索的标的,一种是财物,另一种则是忠诚。今天我们说的,就是后者。
东汉建安七年(202),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得大伤元气的袁绍,气得呕血而亡。曹操开始称雄北方,腰杆一硬,便以东汉朝廷名义下达文书,要求孙权老老实实交送一个人质,作为效忠朝廷的保证。曹操为何会如此理直气壮呢?
讲三国,有两个常见的误区:一是真假不分,把虚构的小说当成真实的历史;二是背景不明,只是说常见的表象,参不透深藏的玄机。所以我讲三国,一贯力求以专业的手法,努力找出真相和玄机,学生们送我一个雅号,叫做“三国探客”,现今我依然坚持这一风格。曹操理直气壮的原因在哪里?在“三国探客”看来,说破了也简单,是他对老孙家有恩惠,而且还不止一次。
第一次恩惠,发生在四年前的建安三年(198)。这一年,在江东的孙策,向控制东汉朝廷的曹操,隆重地表示效忠。孙策为何会有此举动呢?答案是为了洗刷自己一家身上的政治污点。孙策的老爸孙坚,当初因为屡建战功,所以被东汉朝廷提拔为长沙郡太守,封乌程县侯。后来在讨伐董卓的诸侯联军中,他作战最英勇,率先攻入洛阳,修复被董卓挖掘的皇帝陵墓,对东汉朝廷贡献很大。可惜他后半生是袁术的部下,而袁术很快变为自称皇帝的篡逆之徒,于是孙坚的身上就沾上了政治污点。孙策打回江东创业之前,也在袁术的卵翼之下,身上同样有政治污点。所以孙策在江东一站住脚跟,就跟袁术一刀两断,改而向曹操控制的东汉朝廷效忠。这时的曹操,正面临北方强敌袁绍的威胁,孙策来效忠当然是好事,便给孙策派发了一个超级红包。这个红包,《三国志》卷四十六《孙策传》中有记载:“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彰取贲女,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这个大红包,里面有四份儿小红包,内容如下:
给孙策本人的,是讨逆将军的官职,再加吴县侯的封爵;
给孙策最小的四弟孙匡一个媳妇儿,媳妇儿是曹操的侄女,他老弟的女儿;
给孙策堂兄孙贲的女儿一个夫君,夫君是曹操的儿子曹彰;
此处要插一句,上面两桩婚事的辈分有点乱:孙策弟弟孙匡,娶了曹操的侄女,曹操不就高了孙策一辈吗?曹操的儿子曹彰,又娶了孙策堂兄的女儿,曹操与孙策又变成同辈了。为什么辈分有点乱?玄机在于,这是两桩政治婚姻,曹操把自己的侄女,一个大活人嫁到江东,你江东不也得送一个大闺女来,做我的儿媳妇吗?这其实是相互把对方的闺女作为人质,从而达到对等。既要对等,又要是年龄适合婚嫁的姑娘,再要做到辈分相当,那就太困难,只好不考虑那么多了。
最后的小红包,给孙策二弟孙权一个荣誉称号,即扬州刺史举荐的茂才。茂才是东汉人才举荐两种主要科目中的一种,原名秀才,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而改的称呼。由每州的长官刺史,每年举荐一人,号称以才能优秀为标准。东汉全国十三州,每年的茂才,只有寥寥十三名,名额少,很难得,所以茂才名号被视为难得的殊荣。比如后来的陆逊,已经担任镇西将军的高级军职,孙权为了优待他,仍然下指示,要陆逊家乡所在的扬州,举荐他为茂才。
对孙策而言,红包的真正价值还不在赏赐上,而在以下两点:首先在个人名誉上,朝廷为自己,也为死去的老爸孙坚,洗刷了过去在逆贼袁术手下效力的历史污点。其次在实际利益上,朝廷对自己割据江东,做出了正式承认。但是,事情总有两面性。曹操让你修成正果,成为朝廷命官,你就要听从他指挥,如果不听,就是违抗朝廷,就有堂堂正正的理由收拾你。因此,奉送红包,就为日后收拾你埋下了伏笔,曹操的红包不是那么好拿的。
第二次恩惠,是在两年前的建安五年(200)四月,孙策死的时候。那时的曹操,曾经起过趁机突袭江东的念头。《三国志》卷五十三《张纮传》记载,当时担任侍御史的张纮劝告曹操说:“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仇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从其言,即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张纮认为趁别人办丧事发动偷袭,不合古人的道义,万一不成功,反而变成仇敌,还不如借此机会给以厚待;于是曹操任命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任江东的会稽郡太守。其实,真正使曹操打消念头的,还是眼前强大的袁绍敌对势力还没有彻底清除,难以分身。而且他让孙权兼任的,也只是江东几个郡当中的一个会稽郡,暗示孙权对其他郡的占领,他还没有给予正式的承认和批准。但是无论如何,老孙家又一次得到了曹操的恩惠,倒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正是因为控制了东汉朝廷的曹操,一再对孙家兄弟有恩情,所以如今他要求孙权交送人质,才会那么理直气壮。那么孙权怎么办,交还是不交呢?交的话交谁?不交的话,他又能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吗?
最初,孙权召集了一批文臣商议,包括张昭、秦松等头面人物,讨论了半天,拿不出决断来。为何拿不出决断?一是骨头软,怕曹操;二是私心重,怕承担后果。于是都在会上说空话,绕弯子。孙权心中冒火,就单独邀请周瑜一人,来到自己的母亲吴老夫人面前,进行小范围的商量。
三国时期,有见识有主见的非凡女性不少,吴老夫人就是其中一位。当初她还没出嫁时,因为才貌双全,被孙坚看上,前来提亲。吴家的亲属,因为吴氏的父母双亡,就替她做主。他们嫌弃孙坚为人轻浮狡猾,准备拒绝。她却对亲属们说:为什么因为爱我一个女孩子,而让全家与孙坚结怨招来灾祸啊?如果嫁给他不幸福,那是我命该如此。抱着牺牲我一个,幸福全家人的决断,她就这样来到孙家,一口气为孙坚生下四个儿子,再加一个女儿,也就是曾经的刘备夫人。
二十八岁的周瑜与二十一岁的孙权,来在老夫人面前汇报国事。前面讲过,早在十六岁时,周瑜就同孙策相识,从此两家如同亲人。所以周瑜在老夫人面前,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关于他的想法,《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详细记载:“今将军承父兄余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
归纳起来,周瑜的意见要点有三:
一是分析眼下的形势。认为孙吴拥有包括地盘、军队、经济、人心、交通、军队作风六大方面的优势,完全可以在江东独立发展,没有非交人质不可的紧迫危机。
二是预测未来的恶果。一旦交了人质,孙权就会一步步被曹操控制,最多当一个空头的侯爵,根本比不上在江东称孤道寡。
三是提出对付的方针。今后曹操若遵循正义匡扶天下,那时再服从他不迟;如果他凭借武力制造祸乱,自然会玩火自焚。所以方针是八个字:拒绝要求,静观待变。
这一番议论,分析有依据,预测有远见,方针很明确。更重要的是,充分展现出挺起脊梁骨的坚强不屈精神,所以深受老夫人的赞赏。她当场一锤定音,对孙权说:公瑾的议论是正确的!他与你伯符大哥同岁,只小一个月,我把他当作亲儿子,你要把他视为哥哥。
孙权不从命,曹操很生气,但是后果并不严重。因为袁绍的残余势力还在顽抗,而幽州强大的乌丸族武装,也同袁绍残余势力联合,不断侵扰北方,曹操只得以后再来算总账。周瑜首次发挥国家脊梁的作用,获得完全成功。他再次发挥作用,又是在什么时候呢?
再次发挥作用,而且是更大的作用,是在六年之后。建安十三年(208)冬十月,长江中游柴桑县(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孙权行辕的会议大厅。他神态凝重,看到文武部下均已到齐,便向众人宣布了一封信件。这是一封邀请函,很短,只有三十个字。但是,三十字就像是三十响炸雷,炸得全场顿时鸦雀无声。
邀请函从上游荆州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送来,发信的不是别人,正是曹操。原来这时的曹操,已经彻底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又清除了幽州乌丸族武装反抗,统一了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开始将锋芒转向南方。首当其冲的是荆州刘表。九月,大军逼近荆州政治中心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这时刘表病死,接位的小儿子刘琮举手投降。曹操挥军向南,一直到达长江北岸的重镇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准备顺流而下,向孙权清算拖了整整六年的总账。他先用文攻手段,送去这封邀请函。要想知道古人如何把杀气腾腾的战争威胁,包藏在文文雅雅的词句当中,这封信值得一读。据《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信函全文如下:“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寥寥三十字,意思有四层:
最近本人遵照公正舆论,讨伐朝廷罪人——首先将你定性为朝廷罪人,出兵就堂堂正正了;
军旗麾盖指向南方,刘琮束手投降——这是给你竖立榜样,指明前途;
现今正在训练八十万水军——这是在显示肌肉;
要与孙将军在你的吴县打猎——吴县即现今江苏苏州市,是当时孙权的政治中心,在这里打猎,猎物当然不是野鸡野兔,而是你孙权啊!
这哪里是什么邀请函?明明是最后的通牒,更是挑战的战书。
静默一阵之后,资格最老、年纪最大、地位最高的张昭,首先发言说:“曹操是汉朝的丞相,又挟制天子征伐四方;如果抗拒他,首先道理就不顺。况且长江的天险,他已经与我们共同享有。至于在兵力的多寡上,就更不能与他相提并论。所以我认为,不如迎接曹操。”
他所说的“迎接曹操”,就是遮遮掩掩地说“投降曹操”。张昭以下的一班文臣,首先考虑的都不是国事,而是如何保全自己的家产和家属,所以马上纷纷附和,当然,个个口头上都是振振有词。 ↑返回顶部↑
东汉建安七年(202),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得大伤元气的袁绍,气得呕血而亡。曹操开始称雄北方,腰杆一硬,便以东汉朝廷名义下达文书,要求孙权老老实实交送一个人质,作为效忠朝廷的保证。曹操为何会如此理直气壮呢?
讲三国,有两个常见的误区:一是真假不分,把虚构的小说当成真实的历史;二是背景不明,只是说常见的表象,参不透深藏的玄机。所以我讲三国,一贯力求以专业的手法,努力找出真相和玄机,学生们送我一个雅号,叫做“三国探客”,现今我依然坚持这一风格。曹操理直气壮的原因在哪里?在“三国探客”看来,说破了也简单,是他对老孙家有恩惠,而且还不止一次。
第一次恩惠,发生在四年前的建安三年(198)。这一年,在江东的孙策,向控制东汉朝廷的曹操,隆重地表示效忠。孙策为何会有此举动呢?答案是为了洗刷自己一家身上的政治污点。孙策的老爸孙坚,当初因为屡建战功,所以被东汉朝廷提拔为长沙郡太守,封乌程县侯。后来在讨伐董卓的诸侯联军中,他作战最英勇,率先攻入洛阳,修复被董卓挖掘的皇帝陵墓,对东汉朝廷贡献很大。可惜他后半生是袁术的部下,而袁术很快变为自称皇帝的篡逆之徒,于是孙坚的身上就沾上了政治污点。孙策打回江东创业之前,也在袁术的卵翼之下,身上同样有政治污点。所以孙策在江东一站住脚跟,就跟袁术一刀两断,改而向曹操控制的东汉朝廷效忠。这时的曹操,正面临北方强敌袁绍的威胁,孙策来效忠当然是好事,便给孙策派发了一个超级红包。这个红包,《三国志》卷四十六《孙策传》中有记载:“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彰取贲女,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这个大红包,里面有四份儿小红包,内容如下:
给孙策本人的,是讨逆将军的官职,再加吴县侯的封爵;
给孙策最小的四弟孙匡一个媳妇儿,媳妇儿是曹操的侄女,他老弟的女儿;
给孙策堂兄孙贲的女儿一个夫君,夫君是曹操的儿子曹彰;
此处要插一句,上面两桩婚事的辈分有点乱:孙策弟弟孙匡,娶了曹操的侄女,曹操不就高了孙策一辈吗?曹操的儿子曹彰,又娶了孙策堂兄的女儿,曹操与孙策又变成同辈了。为什么辈分有点乱?玄机在于,这是两桩政治婚姻,曹操把自己的侄女,一个大活人嫁到江东,你江东不也得送一个大闺女来,做我的儿媳妇吗?这其实是相互把对方的闺女作为人质,从而达到对等。既要对等,又要是年龄适合婚嫁的姑娘,再要做到辈分相当,那就太困难,只好不考虑那么多了。
最后的小红包,给孙策二弟孙权一个荣誉称号,即扬州刺史举荐的茂才。茂才是东汉人才举荐两种主要科目中的一种,原名秀才,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而改的称呼。由每州的长官刺史,每年举荐一人,号称以才能优秀为标准。东汉全国十三州,每年的茂才,只有寥寥十三名,名额少,很难得,所以茂才名号被视为难得的殊荣。比如后来的陆逊,已经担任镇西将军的高级军职,孙权为了优待他,仍然下指示,要陆逊家乡所在的扬州,举荐他为茂才。
对孙策而言,红包的真正价值还不在赏赐上,而在以下两点:首先在个人名誉上,朝廷为自己,也为死去的老爸孙坚,洗刷了过去在逆贼袁术手下效力的历史污点。其次在实际利益上,朝廷对自己割据江东,做出了正式承认。但是,事情总有两面性。曹操让你修成正果,成为朝廷命官,你就要听从他指挥,如果不听,就是违抗朝廷,就有堂堂正正的理由收拾你。因此,奉送红包,就为日后收拾你埋下了伏笔,曹操的红包不是那么好拿的。
第二次恩惠,是在两年前的建安五年(200)四月,孙策死的时候。那时的曹操,曾经起过趁机突袭江东的念头。《三国志》卷五十三《张纮传》记载,当时担任侍御史的张纮劝告曹操说:“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仇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从其言,即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张纮认为趁别人办丧事发动偷袭,不合古人的道义,万一不成功,反而变成仇敌,还不如借此机会给以厚待;于是曹操任命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任江东的会稽郡太守。其实,真正使曹操打消念头的,还是眼前强大的袁绍敌对势力还没有彻底清除,难以分身。而且他让孙权兼任的,也只是江东几个郡当中的一个会稽郡,暗示孙权对其他郡的占领,他还没有给予正式的承认和批准。但是无论如何,老孙家又一次得到了曹操的恩惠,倒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正是因为控制了东汉朝廷的曹操,一再对孙家兄弟有恩情,所以如今他要求孙权交送人质,才会那么理直气壮。那么孙权怎么办,交还是不交呢?交的话交谁?不交的话,他又能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吗?
最初,孙权召集了一批文臣商议,包括张昭、秦松等头面人物,讨论了半天,拿不出决断来。为何拿不出决断?一是骨头软,怕曹操;二是私心重,怕承担后果。于是都在会上说空话,绕弯子。孙权心中冒火,就单独邀请周瑜一人,来到自己的母亲吴老夫人面前,进行小范围的商量。
三国时期,有见识有主见的非凡女性不少,吴老夫人就是其中一位。当初她还没出嫁时,因为才貌双全,被孙坚看上,前来提亲。吴家的亲属,因为吴氏的父母双亡,就替她做主。他们嫌弃孙坚为人轻浮狡猾,准备拒绝。她却对亲属们说:为什么因为爱我一个女孩子,而让全家与孙坚结怨招来灾祸啊?如果嫁给他不幸福,那是我命该如此。抱着牺牲我一个,幸福全家人的决断,她就这样来到孙家,一口气为孙坚生下四个儿子,再加一个女儿,也就是曾经的刘备夫人。
二十八岁的周瑜与二十一岁的孙权,来在老夫人面前汇报国事。前面讲过,早在十六岁时,周瑜就同孙策相识,从此两家如同亲人。所以周瑜在老夫人面前,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关于他的想法,《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详细记载:“今将军承父兄余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泛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于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余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
归纳起来,周瑜的意见要点有三:
一是分析眼下的形势。认为孙吴拥有包括地盘、军队、经济、人心、交通、军队作风六大方面的优势,完全可以在江东独立发展,没有非交人质不可的紧迫危机。
二是预测未来的恶果。一旦交了人质,孙权就会一步步被曹操控制,最多当一个空头的侯爵,根本比不上在江东称孤道寡。
三是提出对付的方针。今后曹操若遵循正义匡扶天下,那时再服从他不迟;如果他凭借武力制造祸乱,自然会玩火自焚。所以方针是八个字:拒绝要求,静观待变。
这一番议论,分析有依据,预测有远见,方针很明确。更重要的是,充分展现出挺起脊梁骨的坚强不屈精神,所以深受老夫人的赞赏。她当场一锤定音,对孙权说:公瑾的议论是正确的!他与你伯符大哥同岁,只小一个月,我把他当作亲儿子,你要把他视为哥哥。
孙权不从命,曹操很生气,但是后果并不严重。因为袁绍的残余势力还在顽抗,而幽州强大的乌丸族武装,也同袁绍残余势力联合,不断侵扰北方,曹操只得以后再来算总账。周瑜首次发挥国家脊梁的作用,获得完全成功。他再次发挥作用,又是在什么时候呢?
再次发挥作用,而且是更大的作用,是在六年之后。建安十三年(208)冬十月,长江中游柴桑县(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孙权行辕的会议大厅。他神态凝重,看到文武部下均已到齐,便向众人宣布了一封信件。这是一封邀请函,很短,只有三十个字。但是,三十字就像是三十响炸雷,炸得全场顿时鸦雀无声。
邀请函从上游荆州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送来,发信的不是别人,正是曹操。原来这时的曹操,已经彻底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又清除了幽州乌丸族武装反抗,统一了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开始将锋芒转向南方。首当其冲的是荆州刘表。九月,大军逼近荆州政治中心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这时刘表病死,接位的小儿子刘琮举手投降。曹操挥军向南,一直到达长江北岸的重镇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准备顺流而下,向孙权清算拖了整整六年的总账。他先用文攻手段,送去这封邀请函。要想知道古人如何把杀气腾腾的战争威胁,包藏在文文雅雅的词句当中,这封信值得一读。据《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信函全文如下:“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寥寥三十字,意思有四层:
最近本人遵照公正舆论,讨伐朝廷罪人——首先将你定性为朝廷罪人,出兵就堂堂正正了;
军旗麾盖指向南方,刘琮束手投降——这是给你竖立榜样,指明前途;
现今正在训练八十万水军——这是在显示肌肉;
要与孙将军在你的吴县打猎——吴县即现今江苏苏州市,是当时孙权的政治中心,在这里打猎,猎物当然不是野鸡野兔,而是你孙权啊!
这哪里是什么邀请函?明明是最后的通牒,更是挑战的战书。
静默一阵之后,资格最老、年纪最大、地位最高的张昭,首先发言说:“曹操是汉朝的丞相,又挟制天子征伐四方;如果抗拒他,首先道理就不顺。况且长江的天险,他已经与我们共同享有。至于在兵力的多寡上,就更不能与他相提并论。所以我认为,不如迎接曹操。”
他所说的“迎接曹操”,就是遮遮掩掩地说“投降曹操”。张昭以下的一班文臣,首先考虑的都不是国事,而是如何保全自己的家产和家属,所以马上纷纷附和,当然,个个口头上都是振振有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