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媳 第152节(2 / 4)
芸娘连忙摆手:“没,我没事。”
“那您是怎么了?”
芸娘不好意思道:“想你爹爹想的,不知道他何时回来?哎,他在家的时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一般不说什么好话,天天还看不起这个瞧不上那个,自以为是的很。可他这一走,好像我脑子里全部都是他的好。”
他会记得自己喜欢吃什么,即便很讨厌那种食物,他依旧会买,会为她筹算每一件事,会在她冷的时候,为她披上衣服……
元澄心道,我可不想听这些,但是他娘很快转移了话题,又问起他的学业,他才说起来。
今年这个年就这么过去了,没有了穆莳,一家人早早的就散了。
门外却有人在敲门,楚婆回来时喜笑颜开,“太太,是咱们老爷的信,还有两箱子礼物指明了要给您的。”
“是谁送来的?”芸娘顿时也笑了。
“是宸王府的人送过来的,赏钱我们都给了,他忙着去程家,奴婢就没留了。”
这两箱子到底是什么呢?
芸娘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悄悄打开,没曾想一开,金光闪闪,居然是两箱金子,在烛光下闪闪发光。
到底姝丽年少,还道:“娘,爹爹送的也太俗气了?”
谁知道她娘笑容大大的,还乐不可支道:“你也是太年轻了,有钱什么买不到,那些什么布匹啊什么就罢了,上过身了就得换新的,不如这个实在。”
老夫老妻,果然他最了解自己。
第228章 太功利(二更)
翻了年过去,二皇子煦王从山东回来,他又在外开了府,上门拜会的人,不知凡几,大多人认为二皇子才是日后天命所归之人。
尤其是二皇子还得到了开元帝的封赏,认为他泰山之行,见了当地大儒,同孔家后人也见了面,尽显皇家天威,还开恩把二皇子妃许氏的女儿多送了封邑,如今要说哪里是热灶,当然是二皇子那里了。
“要说从前公主们都没有封邑,皇上却给这位小郡主封邑,难道真的对二皇子青眼相加吗?”元澄不免私下同芸娘道,他在外面行走,了解的更多些:“二皇子在士林名声很好,他从泰山一回来,就在我们书院主持清议,还为一位儒生出头,大家都说他日后肯定是一位明君。”
这天下的话语权还是掌握在文臣手中,前线都已经硝烟弥漫,后面却还是莺歌燕舞。
芸娘笑道:“这样的话题你就不参与了,以免旁人尴尬,圣心于我们并不敢揣测。”
“您说的是,儿子这些日子就踏踏实实的做学问,旁的一概不管。”元澄只觉得学海无涯,他得心无旁骛的读书求取功名。
道别了母亲,元澄一人再次去了书院。
因为元澄当日已经有功名在身,穆莳为她选的便是金陵书院,金陵书院是曾经做过金陵官儿的大儒驭先生开办的,即便你是官家子,每个月也要考核,考核不通过的也许下一次就不能在内舍读了。
内舍一共十二名书生,元澄堪称是年纪最小的,还有一位和他同龄,但是比他大月份,当然了,二人因为年龄相仿,也走的比其他人近。
新年过完,元澄向来在交际上从不手软,先带人去几位夫子处送了束脩以及母亲准备的礼品,再给一同住的同窗们都分了礼品。
大多是些吃食茶叶,年长些的也各自有回礼,到了龚瑾瑜这里,回礼是一本书。
“龚兄,多谢了。”
龚瑾瑜就笑:“谢什么,对了,这次家去我定亲了。”
他和自己同龄就定亲了,元澄不免道:“怎么这么早?我娘就说我如今什么都不是,若是断断然真的定亲了,岂不是害了旁人。”
若不是了解他家世的人,还真的以为他开玩笑呢。 ↑返回顶部↑
“那您是怎么了?”
芸娘不好意思道:“想你爹爹想的,不知道他何时回来?哎,他在家的时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一般不说什么好话,天天还看不起这个瞧不上那个,自以为是的很。可他这一走,好像我脑子里全部都是他的好。”
他会记得自己喜欢吃什么,即便很讨厌那种食物,他依旧会买,会为她筹算每一件事,会在她冷的时候,为她披上衣服……
元澄心道,我可不想听这些,但是他娘很快转移了话题,又问起他的学业,他才说起来。
今年这个年就这么过去了,没有了穆莳,一家人早早的就散了。
门外却有人在敲门,楚婆回来时喜笑颜开,“太太,是咱们老爷的信,还有两箱子礼物指明了要给您的。”
“是谁送来的?”芸娘顿时也笑了。
“是宸王府的人送过来的,赏钱我们都给了,他忙着去程家,奴婢就没留了。”
这两箱子到底是什么呢?
芸娘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悄悄打开,没曾想一开,金光闪闪,居然是两箱金子,在烛光下闪闪发光。
到底姝丽年少,还道:“娘,爹爹送的也太俗气了?”
谁知道她娘笑容大大的,还乐不可支道:“你也是太年轻了,有钱什么买不到,那些什么布匹啊什么就罢了,上过身了就得换新的,不如这个实在。”
老夫老妻,果然他最了解自己。
第228章 太功利(二更)
翻了年过去,二皇子煦王从山东回来,他又在外开了府,上门拜会的人,不知凡几,大多人认为二皇子才是日后天命所归之人。
尤其是二皇子还得到了开元帝的封赏,认为他泰山之行,见了当地大儒,同孔家后人也见了面,尽显皇家天威,还开恩把二皇子妃许氏的女儿多送了封邑,如今要说哪里是热灶,当然是二皇子那里了。
“要说从前公主们都没有封邑,皇上却给这位小郡主封邑,难道真的对二皇子青眼相加吗?”元澄不免私下同芸娘道,他在外面行走,了解的更多些:“二皇子在士林名声很好,他从泰山一回来,就在我们书院主持清议,还为一位儒生出头,大家都说他日后肯定是一位明君。”
这天下的话语权还是掌握在文臣手中,前线都已经硝烟弥漫,后面却还是莺歌燕舞。
芸娘笑道:“这样的话题你就不参与了,以免旁人尴尬,圣心于我们并不敢揣测。”
“您说的是,儿子这些日子就踏踏实实的做学问,旁的一概不管。”元澄只觉得学海无涯,他得心无旁骛的读书求取功名。
道别了母亲,元澄一人再次去了书院。
因为元澄当日已经有功名在身,穆莳为她选的便是金陵书院,金陵书院是曾经做过金陵官儿的大儒驭先生开办的,即便你是官家子,每个月也要考核,考核不通过的也许下一次就不能在内舍读了。
内舍一共十二名书生,元澄堪称是年纪最小的,还有一位和他同龄,但是比他大月份,当然了,二人因为年龄相仿,也走的比其他人近。
新年过完,元澄向来在交际上从不手软,先带人去几位夫子处送了束脩以及母亲准备的礼品,再给一同住的同窗们都分了礼品。
大多是些吃食茶叶,年长些的也各自有回礼,到了龚瑾瑜这里,回礼是一本书。
“龚兄,多谢了。”
龚瑾瑜就笑:“谢什么,对了,这次家去我定亲了。”
他和自己同龄就定亲了,元澄不免道:“怎么这么早?我娘就说我如今什么都不是,若是断断然真的定亲了,岂不是害了旁人。”
若不是了解他家世的人,还真的以为他开玩笑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