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最美风景(2 / 10)
查士丁尼一世继位以后,决定仍在此地兴建一座庞大的新教堂,他提出该建筑不仅要气势宏伟辉煌壮丽,还要能够抗震、能够防火。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久负盛名的两位建筑师奥瑟明和伊斯多罗斯,而皇帝本人则表明愿以皇权保障一切建设所需。
当时,君士坦丁堡会集了全国最好的石匠、泥瓦匠,全国最优质的大理石料,甚至连埃菲斯狄安娜神庙的八根红斑岩石柱也被拆运至此。100多名建筑师和1万名工匠日夜施工,连续工作了5年11个月零10天,终于在537年建起了一座辉煌的拜占庭式大教堂,它仍然被命名为圣索菲亚大教堂。
教堂穹顶
可是,这片土地如同被诅咒了一般,不断发生着意外。559年,圣索菲亚大教堂又遇地震,建筑师伊斯多罗斯对其进行了修复,将下塌的穹顶抬升6.25米,并建起前扶垛以支撑主墩柱。869年和889年,教堂在两次地震中损毁严重,994年经过大修后重新开放。12~14世纪,在西罗马人的入侵和频频出现的地震灾难中,大教堂变得伤痕累累满目疮痍,就连一座青铜大门也被入侵者当作黄金大门给抢走了。
1453年,拜占庭帝国行将灭亡,新近崛起的奥斯曼帝国正值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期间。这位时年21岁的年轻帝王指挥大军以“陆上拖舟”的决胜之计,攻破了君士坦丁堡的坚固防御。当拜占庭帝国被毫无悬念地终结以后,这位新主人将君士坦丁堡改称伊斯坦布尔,同时命人将天主教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改建成一座清真寺。
负责改建工程的是奥斯曼帝国的建筑大师米马尔·锡南,在穆罕默德二世的授意下,他命人移走教堂中的祭坛、基督教圣像及遗物,并涂盖了所有的壁画,接着在内部建起古兰经读台,又在原有的建筑架构中增添了许多奥斯曼风格元素。
清真寺的周围还增建了4座气势非凡的尖顶宣礼塔,但它们并非同一时期立起。东南方向的建于穆罕默德二世时期,东北方向的建于巴耶塞特二世时期,西向的两座尖塔建于塞里姆三世时期。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时期,这座综合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大宗教风格的建筑也进行过几次维修。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国父凯末尔认为它既不适合当作教堂,也不合适当作清真寺,于是将其改建成一座国家博物馆,正式定名为圣索菲亚国家博物馆。只是,人们在习惯上仍然把它称作圣索菲亚大教堂。
◎宗教文明,交相辉映
复杂的历史背景让这座拜占庭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成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结合体,两大宗教文明在它身上交相辉映,几乎每一处细节都能体现出时代的痕迹。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主体建筑近似正方形,东西长77米,南北长71米,面积约有六七千平方米。它包括一个大的中殿、两个小侧殿、一个前殿和一个后殿,每个单元建筑均由大理石砌成。中殿大厅的大穹顶高55.6米,直径33米,两侧各有一个较小的穹顶。大穹顶高13.8米,由4根高22.3米的巨型石柱支撑,是世界上有名的五大拱顶之一。这个穹顶充分体现了拜占庭时期教堂的象征意义——穹顶代表天空,基督在天的中央,四周环绕着按照等级排列的众多使徒。
大理石门
教堂入口的皇帝门上方的耶稣赐予和平画像
中殿大厅的四周分布着凹字形回廊,回廊上整齐排列着40根圆柱,楼上走廊还建有67根圆柱,它们共同承担着整个建筑的重量。中殿大厅的一角矗立着一根巨大石柱,柱身下端终年湿润水迹淋淋,因此得名“泪柱”或“汗柱”。据说查士丁尼大帝有一次头痛欲裂,怎么治都治不好,到圣索菲亚大教堂里祈祷多次也没有用。当他经过湿润的石柱便倚靠着休息了一会儿,没想到头痛病立刻不治而愈。这个说法令很多人深信不疑,一有病情就来触摸石柱,久而久之柱上便出现一个深深的凹洞。有人说,把大拇指插进凹洞并保持双脚不动,若能平面旋转手掌360°,那他许下的心愿便可以实现。人们为泪柱赋予了一个美好的传说,其实它与查士丁尼毫无关系,之所以表面有湿气是因为柱子的地下连接着贮水池,地底的湿气慢慢凝结于柱身,看起来像是柱子在流泪。
大教堂的内部空间几乎集中了世间所有的色彩,装饰地板、墙壁、廊柱使用的是彩色大理石,柱头、拱门、飞檐则处处饰以雕花,教坛上镶有精美的象牙、金银和玉石,主教宝座用纯银制成,祭坛上悬挂着丝线与金银混织的窗帘。
那些饰有金底的马赛克镶嵌画,更是成功博得了所有游客的青睐。教堂入口的皇帝门上方是耶稣赐予和平的画像,在这幅画中,耶稣坐在宝座上,右手手势是祝福之意,左手拿着福音书,上头用希腊文写着:“赐予汝和平,吾是世界之光。”基督两旁圆图内则是圣母及大天使,匍匐在地的是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利奥六世。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一楼右侧,有一座奥斯曼时期增建的马哈茂德一世图书馆。那一道道雕制精美的铁花格门里面,曾经收藏着5000部奥斯曼手稿,这些手稿如今都保存在托普卡帕皇宫里。大教堂的二楼还有一道仿制的大理石门,名为“天堂地狱之门”。门的右边有象征天堂的花纹,左边没有任何图案,代表着地狱,据说穿过这道大理石门就意味着到达了天堂或地狱。
大穹顶上有一幅引人瞩目的圣母圣子画像,画像右侧是君士坦丁大帝向圣母敬献君士坦丁堡,左侧是查士丁尼大帝向圣母敬献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幅作品大约完成于10世纪下半叶,属于马赛克镶嵌画里的一件艺术精品。
气势恢宏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如果游客们有兴趣走遍大教堂,会发现在每一个单元建筑里都可能分布着此类镶嵌画,比如东正大主教画像、伊斯坦布尔大主教画像、六翼天使画像以及拜占庭时期的多位君王。
看到这些富丽堂皇又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人们可能会问,当奥斯曼帝国终结了拜占庭帝国,圣索菲亚大教堂被改建成清真寺的时候,它们是如何保存下来的?那一刻,幸运光临了大教堂:占领者没有毁去马赛克镶嵌画,只是在作品表面覆上一层薄薄的石灰水涂层,然后涂盖了油漆。当大教堂变成博物馆,那些覆盖物被层层去除,尘封多年的精美画作终于在后人面前展露真容。
步入圣索菲亚大教堂,你可能在任何一个角落里发现拜占庭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星点光芒,还有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此交融并汇的文明痕迹。基于此因,有人甚至把它视为一座“改变了建筑史”的经典建筑。
圣母圣子画像
极致奢华的托普卡帕故宫
穆罕默德二世进驻伊斯坦布尔,相中了一处半岛海角皇宫岬,此地坐制金角湾、马尔马拉海,又可远眺博斯普鲁斯海峡,属于一处易守难攻之地。而且,它与庶民生活的巴耶塞特地区比较靠近,站在高处即可观察民情动态。于是,穆罕默德二世命人在此建起了一座奢华皇宫。由于岬上原有一座城堡名叫托普卡帕,皇宫遂以此命名为托普卡帕皇宫。
◎三大宫门与四大庭院
奥斯曼帝国鼎盛之时,疆土曾广达欧亚非三大洲,包括从小亚细亚到黑海、阿拉伯半岛以及北非的埃及。若想了解苏丹如何统管广大的疆域,前往托普卡帕皇宫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因为在皇宫建成后的400多年里,有25位苏丹居住在此,上演了一幕幕皇室传奇与香艳的后宫生活。直到1854年,奥斯曼帝国第三十一任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迁入多尔马巴赫切皇宫,这座华丽宫殿才结束了皇廷命运,十年后又不幸遭遇一场大火。1924年,它被改建成一座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名字也改称托普卡帕故宫。
托普卡帕故宫在土耳其的历史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故宫,二者都曾是统治者的皇宫,现在是集合了无数文物珍宝的博物馆。该建筑占地面积约有70万平方米,大致呈长方形,四周砌有5千米的宫墙。它坐北朝南东连海峡,西南面与圣索菲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为邻。
从使用功能来看,托普卡帕故宫可以划为两大功能区,即四大庭院与后宫。进入四大庭院,必要穿过三座巍峨宫门,依次为帝国之门、崇敬之门和幸福之门。 ↑返回顶部↑
当时,君士坦丁堡会集了全国最好的石匠、泥瓦匠,全国最优质的大理石料,甚至连埃菲斯狄安娜神庙的八根红斑岩石柱也被拆运至此。100多名建筑师和1万名工匠日夜施工,连续工作了5年11个月零10天,终于在537年建起了一座辉煌的拜占庭式大教堂,它仍然被命名为圣索菲亚大教堂。
教堂穹顶
可是,这片土地如同被诅咒了一般,不断发生着意外。559年,圣索菲亚大教堂又遇地震,建筑师伊斯多罗斯对其进行了修复,将下塌的穹顶抬升6.25米,并建起前扶垛以支撑主墩柱。869年和889年,教堂在两次地震中损毁严重,994年经过大修后重新开放。12~14世纪,在西罗马人的入侵和频频出现的地震灾难中,大教堂变得伤痕累累满目疮痍,就连一座青铜大门也被入侵者当作黄金大门给抢走了。
1453年,拜占庭帝国行将灭亡,新近崛起的奥斯曼帝国正值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期间。这位时年21岁的年轻帝王指挥大军以“陆上拖舟”的决胜之计,攻破了君士坦丁堡的坚固防御。当拜占庭帝国被毫无悬念地终结以后,这位新主人将君士坦丁堡改称伊斯坦布尔,同时命人将天主教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改建成一座清真寺。
负责改建工程的是奥斯曼帝国的建筑大师米马尔·锡南,在穆罕默德二世的授意下,他命人移走教堂中的祭坛、基督教圣像及遗物,并涂盖了所有的壁画,接着在内部建起古兰经读台,又在原有的建筑架构中增添了许多奥斯曼风格元素。
清真寺的周围还增建了4座气势非凡的尖顶宣礼塔,但它们并非同一时期立起。东南方向的建于穆罕默德二世时期,东北方向的建于巴耶塞特二世时期,西向的两座尖塔建于塞里姆三世时期。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时期,这座综合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大宗教风格的建筑也进行过几次维修。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国父凯末尔认为它既不适合当作教堂,也不合适当作清真寺,于是将其改建成一座国家博物馆,正式定名为圣索菲亚国家博物馆。只是,人们在习惯上仍然把它称作圣索菲亚大教堂。
◎宗教文明,交相辉映
复杂的历史背景让这座拜占庭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成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结合体,两大宗教文明在它身上交相辉映,几乎每一处细节都能体现出时代的痕迹。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主体建筑近似正方形,东西长77米,南北长71米,面积约有六七千平方米。它包括一个大的中殿、两个小侧殿、一个前殿和一个后殿,每个单元建筑均由大理石砌成。中殿大厅的大穹顶高55.6米,直径33米,两侧各有一个较小的穹顶。大穹顶高13.8米,由4根高22.3米的巨型石柱支撑,是世界上有名的五大拱顶之一。这个穹顶充分体现了拜占庭时期教堂的象征意义——穹顶代表天空,基督在天的中央,四周环绕着按照等级排列的众多使徒。
大理石门
教堂入口的皇帝门上方的耶稣赐予和平画像
中殿大厅的四周分布着凹字形回廊,回廊上整齐排列着40根圆柱,楼上走廊还建有67根圆柱,它们共同承担着整个建筑的重量。中殿大厅的一角矗立着一根巨大石柱,柱身下端终年湿润水迹淋淋,因此得名“泪柱”或“汗柱”。据说查士丁尼大帝有一次头痛欲裂,怎么治都治不好,到圣索菲亚大教堂里祈祷多次也没有用。当他经过湿润的石柱便倚靠着休息了一会儿,没想到头痛病立刻不治而愈。这个说法令很多人深信不疑,一有病情就来触摸石柱,久而久之柱上便出现一个深深的凹洞。有人说,把大拇指插进凹洞并保持双脚不动,若能平面旋转手掌360°,那他许下的心愿便可以实现。人们为泪柱赋予了一个美好的传说,其实它与查士丁尼毫无关系,之所以表面有湿气是因为柱子的地下连接着贮水池,地底的湿气慢慢凝结于柱身,看起来像是柱子在流泪。
大教堂的内部空间几乎集中了世间所有的色彩,装饰地板、墙壁、廊柱使用的是彩色大理石,柱头、拱门、飞檐则处处饰以雕花,教坛上镶有精美的象牙、金银和玉石,主教宝座用纯银制成,祭坛上悬挂着丝线与金银混织的窗帘。
那些饰有金底的马赛克镶嵌画,更是成功博得了所有游客的青睐。教堂入口的皇帝门上方是耶稣赐予和平的画像,在这幅画中,耶稣坐在宝座上,右手手势是祝福之意,左手拿着福音书,上头用希腊文写着:“赐予汝和平,吾是世界之光。”基督两旁圆图内则是圣母及大天使,匍匐在地的是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利奥六世。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一楼右侧,有一座奥斯曼时期增建的马哈茂德一世图书馆。那一道道雕制精美的铁花格门里面,曾经收藏着5000部奥斯曼手稿,这些手稿如今都保存在托普卡帕皇宫里。大教堂的二楼还有一道仿制的大理石门,名为“天堂地狱之门”。门的右边有象征天堂的花纹,左边没有任何图案,代表着地狱,据说穿过这道大理石门就意味着到达了天堂或地狱。
大穹顶上有一幅引人瞩目的圣母圣子画像,画像右侧是君士坦丁大帝向圣母敬献君士坦丁堡,左侧是查士丁尼大帝向圣母敬献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幅作品大约完成于10世纪下半叶,属于马赛克镶嵌画里的一件艺术精品。
气势恢宏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如果游客们有兴趣走遍大教堂,会发现在每一个单元建筑里都可能分布着此类镶嵌画,比如东正大主教画像、伊斯坦布尔大主教画像、六翼天使画像以及拜占庭时期的多位君王。
看到这些富丽堂皇又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人们可能会问,当奥斯曼帝国终结了拜占庭帝国,圣索菲亚大教堂被改建成清真寺的时候,它们是如何保存下来的?那一刻,幸运光临了大教堂:占领者没有毁去马赛克镶嵌画,只是在作品表面覆上一层薄薄的石灰水涂层,然后涂盖了油漆。当大教堂变成博物馆,那些覆盖物被层层去除,尘封多年的精美画作终于在后人面前展露真容。
步入圣索菲亚大教堂,你可能在任何一个角落里发现拜占庭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星点光芒,还有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此交融并汇的文明痕迹。基于此因,有人甚至把它视为一座“改变了建筑史”的经典建筑。
圣母圣子画像
极致奢华的托普卡帕故宫
穆罕默德二世进驻伊斯坦布尔,相中了一处半岛海角皇宫岬,此地坐制金角湾、马尔马拉海,又可远眺博斯普鲁斯海峡,属于一处易守难攻之地。而且,它与庶民生活的巴耶塞特地区比较靠近,站在高处即可观察民情动态。于是,穆罕默德二世命人在此建起了一座奢华皇宫。由于岬上原有一座城堡名叫托普卡帕,皇宫遂以此命名为托普卡帕皇宫。
◎三大宫门与四大庭院
奥斯曼帝国鼎盛之时,疆土曾广达欧亚非三大洲,包括从小亚细亚到黑海、阿拉伯半岛以及北非的埃及。若想了解苏丹如何统管广大的疆域,前往托普卡帕皇宫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因为在皇宫建成后的400多年里,有25位苏丹居住在此,上演了一幕幕皇室传奇与香艳的后宫生活。直到1854年,奥斯曼帝国第三十一任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迁入多尔马巴赫切皇宫,这座华丽宫殿才结束了皇廷命运,十年后又不幸遭遇一场大火。1924年,它被改建成一座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名字也改称托普卡帕故宫。
托普卡帕故宫在土耳其的历史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故宫,二者都曾是统治者的皇宫,现在是集合了无数文物珍宝的博物馆。该建筑占地面积约有70万平方米,大致呈长方形,四周砌有5千米的宫墙。它坐北朝南东连海峡,西南面与圣索菲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为邻。
从使用功能来看,托普卡帕故宫可以划为两大功能区,即四大庭院与后宫。进入四大庭院,必要穿过三座巍峨宫门,依次为帝国之门、崇敬之门和幸福之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