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象土耳其(3 / 12)
马尔马拉海虽然面积小,但在世界版图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皆是因为它处于欧亚大陆的关键位置。这片海域是土耳其的内海,也是位于亚洲小亚细亚半岛同欧洲巴尔干半岛之间的内海,故而被欧亚大陆视为天然分界线,同时它又是黑海一地中海一大西洋的必经之地。如果没有这片海域,黑海将会变成一个庞大的湖泊。
作为土耳其海峡的一部分,马尔马拉海的东北经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沟通,西南经达达尼尔海峡与爱琴海相连,其余部分全被土耳其领土所包围。这片海域的海底地势起伏很大,海岭和海盆交错分布,导致海下崎岖不平深浅悬殊,最浅处只有几十米(如亚得里亚海北部),最深处可达4000米以上(如爱奥尼亚海)。往来船只航行到某些地方,船头与船尾之间的水深甚至可能相差四五百米。
由于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枢纽,马尔马拉海理所当然地成为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往来捷径,在军事、政治与经济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8~19世纪,当欧洲列强为了争夺地中海控制权时,英国一度把马尔马拉海当作自己的“内湖”,拿破仑也曾想夺取这片海域进军地中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地中海再次成为交战双方海军积极活动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意大利海军与英国海军在马尔马拉海、地中海进行过激烈海战。时至当下,虽然世界局势重归和平,但和平之下依然暗流涌动,地中海一度成为某些西方军事大国的军舰密集度最大的海域,与地中海一脉相承的马尔马拉海自然也被列为重点海域。为了保护国家的主权与安全,土耳其政府后来要求军事大国的舰队和军事基地全部撤出了马尔马拉海。
在时代变迁中,这片海域不仅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海战前沿,同时也是他们的开发之地。早在1860年前后,奥斯曼苏丹就曾有一个建设海下通道的设想,但这个设想直到2013年方才变为现实。
2013年10月29日,正值土耳其国庆90周年庆典之日,马尔马拉海底隧道正式通车。这条洲际海底隧道位于伊斯坦布尔市,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贯通了欧亚大陆,是世界第一条跨越欧亚大陆的海底铁路隧道。它全长13.5千米,其中跨海峡部分1.4千米,隧道位于海床下4.6米处,深度为海平面以下60米。正式通车以后,马尔马拉海底隧道把连接欧亚大陆的路程缩短为4分钟,单程每小时即可运输7.5万人次,一日可运输100多万人次,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
这片海域给人们带来了战争与文明,也带来了无数便利与财富。尤其是那条刚刚建成的马尔马拉海底隧道,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它能让人们从伦敦乘火车经过伊斯坦布尔直达北京的梦想变成现实。
1991年卫星传回的马尔马拉海图像
阿勒山
挪亚方舟的停靠地
阿勒山的名字初听比较陌生,当你知道它可能是挪亚方舟的停靠地时就会恍然大悟了。毕竟,《圣经》里的故事带给人类巨大的影响,大到足以让人忽略其中一个地点。所幸,这个传说中的地点今又在阿勒山上悄然隐现,虽然尚未证实,却令全世界都记住了它的名字。
◎一座火山堆两个峰顶
阿勒山又称亚拉腊山、亚拉拉特山,是一座直径约40千米的死火山堆。它坐落在土耳其厄德尔省的东北边界附近,位于阿拉斯河谷地以西,属于东托罗斯山北侧山脉的东端。从世界版图来看,阿勒山恰好处于土耳其、伊朗和亚美尼亚三国的交界处,距离伊朗边境仅16千米,距离亚美尼亚边境仅32千米。
阿勒山美丽的圆锥体
这座火山堆上有两座巨大的峰顶,均由熔岩和火山灰等火山喷发物组成。一座是土耳其境内的最高峰大阿勒山,高约5165米,另一座是位于大阿勒山东南方的小阿勒山,高约3907米。两座山峰近在咫尺,中间由一道长约13千米的山脊相连。
1840年,亚美尼亚大地震导致阿勒山出现了最近一次火山运动。这场地震的震中位于阿何拉河谷,造成了一条深约1825米的巨大裂谷。在阿勒山低海拔一带生长着大片优良牧草和桧树,附近的库尔德人常在此放牧牛羊。
◎陷入争夺战
在历史上,阿勒山屡屡陷入各个王朝的争夺战中。亚美尼亚人、罗马人、波斯人轮番占领阿勒山一带,当亚美尼亚人卷土重来时,将整个阿勒山地区独自占有400年之久。进入7世纪,该地区才成为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到了11世纪,塞尔柱王朝又将此地纳入版图长达一个世纪。奥斯曼帝国雄起时,阿勒山一带被划入现代土耳其的卡尔斯省及阿尔达汗省。两大省区后来一度被俄罗斯帝国占领,阿勒山也再次归于异国领土。
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斯曼帝国瓦解,亚美尼亚从中脱离出去,又一次拥有了阿勒山地区。只是这段时间没能持续多久,随着苏联红军的进入,阿勒山复入苏联。1923年,苏联与土耳其签订了一份与边界有关的《卡尔斯条约》,阿勒山地区被划归土耳其。当苏联解体以后,刚刚独立的亚美尼亚政府却不承认《卡尔斯条约》。时至今日,尽管阿勒山位于土耳其境内,亚美尼亚人却一直把它视为精神象征。
◎挪亚方舟疑云
《圣经·创世记》里有一篇故事:神降下大水,挪亚带领家人与无数飞禽走兽登上巨大的方舟。当洪水退去陆地出现,挪亚方舟停在了阿勒山上。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一次重大发现却有可能让传说变成史实。
1959年,土耳其一位陆军上尉在航空照片中发现一个不明物体。该物体坐落在阿勒山西部高地的西北角,位于大阿勒山主峰西面约2.2千米处,它的形状有点儿像船,比一个普通足球场稍大,周围遍布着岩石。上尉后来将照片的底片转交给美国一位著名的航空摄像专家,专家得出一个结论:“我可以很肯定地说,这个物体是一艘船。在我整个勘测生涯当中,我从来都没有在立体照片上面看到过类似的物体。”
几十年以后,人们经过多方勘察,确定这个不明物体有着类似船的上部构造,其长度大约是309米,这一点与《圣经》所说挪亚方舟157米的长度尚有不小的偏差,但在很多人的眼里它已被认定为挪亚方舟的残骸。
丰富的矿产资源
土耳其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地缘优势非常明显。由于该国地质构造位置特殊,矿产资源也因此显得比较丰富,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满足自身原料供应需求的国家之一。它的主要矿产有硼、铬、铁、长石、膨润土、铜及煤等,尤其是硼酸盐矿和铬铁矿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矿产资源储量大国
土耳其在区域构造上属于中亚晚期海西地台和非洲一阿拉伯地台之间的阿尔卑斯褶皱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境内从元古代到新生代各个时期的地层发育都比较齐全,尤以第三纪沉积岩、火山岩发育得最为完全。该造山系统在国内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矿床,包括碰撞型、俯冲型、后碰撞型和裂谷型。
复杂多变的地质运动令土耳其境内蕴藏着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据最新资料表明,在全世界可交易的90种矿产资源中,土耳其拥有77种,只有13种尚未在境内找到。
在这77种矿产资源里,主要包括多种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脉,比如铁、铜、铝、镁、铬、金、银、铅、汞、硼、石墨、煤、硫、金刚砂、天然碱、大理石、海泡石等。还有一些已增值加工的矿种,比如水泥和钢铁。在优势矿产资源里,硼的储量占全球的72%,居于世界首位;长石的储量占全球的23%;天然碱的储量占全球的7%;铬的储量占全球的5.2%;膨润土的储量占全球的20%;大理石的储量占全球的40%。
以上大约有50种矿产资源不是丰富就是极为丰富,另外27种矿产资源则不太充裕。此外,土耳其还有大约3500种已知金属、将近2000种工业原料矿床和资源,以及600多处温泉和140多处地热田均被探明。这个国家的矿产总储量目前已经达到惊人的500亿吨,若是单以储量而言,土耳其显然已经能够跻身于全球领先的矿产资源储量大国之列。
金属铬主要用于与钴、镍、钨等元素冶炼特种合金。这些特种合金广泛用于航空、宇航、汽车、造船、化工、国际工业等。 ↑返回顶部↑
作为土耳其海峡的一部分,马尔马拉海的东北经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沟通,西南经达达尼尔海峡与爱琴海相连,其余部分全被土耳其领土所包围。这片海域的海底地势起伏很大,海岭和海盆交错分布,导致海下崎岖不平深浅悬殊,最浅处只有几十米(如亚得里亚海北部),最深处可达4000米以上(如爱奥尼亚海)。往来船只航行到某些地方,船头与船尾之间的水深甚至可能相差四五百米。
由于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枢纽,马尔马拉海理所当然地成为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往来捷径,在军事、政治与经济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8~19世纪,当欧洲列强为了争夺地中海控制权时,英国一度把马尔马拉海当作自己的“内湖”,拿破仑也曾想夺取这片海域进军地中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地中海再次成为交战双方海军积极活动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意大利海军与英国海军在马尔马拉海、地中海进行过激烈海战。时至当下,虽然世界局势重归和平,但和平之下依然暗流涌动,地中海一度成为某些西方军事大国的军舰密集度最大的海域,与地中海一脉相承的马尔马拉海自然也被列为重点海域。为了保护国家的主权与安全,土耳其政府后来要求军事大国的舰队和军事基地全部撤出了马尔马拉海。
在时代变迁中,这片海域不仅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海战前沿,同时也是他们的开发之地。早在1860年前后,奥斯曼苏丹就曾有一个建设海下通道的设想,但这个设想直到2013年方才变为现实。
2013年10月29日,正值土耳其国庆90周年庆典之日,马尔马拉海底隧道正式通车。这条洲际海底隧道位于伊斯坦布尔市,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贯通了欧亚大陆,是世界第一条跨越欧亚大陆的海底铁路隧道。它全长13.5千米,其中跨海峡部分1.4千米,隧道位于海床下4.6米处,深度为海平面以下60米。正式通车以后,马尔马拉海底隧道把连接欧亚大陆的路程缩短为4分钟,单程每小时即可运输7.5万人次,一日可运输100多万人次,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
这片海域给人们带来了战争与文明,也带来了无数便利与财富。尤其是那条刚刚建成的马尔马拉海底隧道,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它能让人们从伦敦乘火车经过伊斯坦布尔直达北京的梦想变成现实。
1991年卫星传回的马尔马拉海图像
阿勒山
挪亚方舟的停靠地
阿勒山的名字初听比较陌生,当你知道它可能是挪亚方舟的停靠地时就会恍然大悟了。毕竟,《圣经》里的故事带给人类巨大的影响,大到足以让人忽略其中一个地点。所幸,这个传说中的地点今又在阿勒山上悄然隐现,虽然尚未证实,却令全世界都记住了它的名字。
◎一座火山堆两个峰顶
阿勒山又称亚拉腊山、亚拉拉特山,是一座直径约40千米的死火山堆。它坐落在土耳其厄德尔省的东北边界附近,位于阿拉斯河谷地以西,属于东托罗斯山北侧山脉的东端。从世界版图来看,阿勒山恰好处于土耳其、伊朗和亚美尼亚三国的交界处,距离伊朗边境仅16千米,距离亚美尼亚边境仅32千米。
阿勒山美丽的圆锥体
这座火山堆上有两座巨大的峰顶,均由熔岩和火山灰等火山喷发物组成。一座是土耳其境内的最高峰大阿勒山,高约5165米,另一座是位于大阿勒山东南方的小阿勒山,高约3907米。两座山峰近在咫尺,中间由一道长约13千米的山脊相连。
1840年,亚美尼亚大地震导致阿勒山出现了最近一次火山运动。这场地震的震中位于阿何拉河谷,造成了一条深约1825米的巨大裂谷。在阿勒山低海拔一带生长着大片优良牧草和桧树,附近的库尔德人常在此放牧牛羊。
◎陷入争夺战
在历史上,阿勒山屡屡陷入各个王朝的争夺战中。亚美尼亚人、罗马人、波斯人轮番占领阿勒山一带,当亚美尼亚人卷土重来时,将整个阿勒山地区独自占有400年之久。进入7世纪,该地区才成为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到了11世纪,塞尔柱王朝又将此地纳入版图长达一个世纪。奥斯曼帝国雄起时,阿勒山一带被划入现代土耳其的卡尔斯省及阿尔达汗省。两大省区后来一度被俄罗斯帝国占领,阿勒山也再次归于异国领土。
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斯曼帝国瓦解,亚美尼亚从中脱离出去,又一次拥有了阿勒山地区。只是这段时间没能持续多久,随着苏联红军的进入,阿勒山复入苏联。1923年,苏联与土耳其签订了一份与边界有关的《卡尔斯条约》,阿勒山地区被划归土耳其。当苏联解体以后,刚刚独立的亚美尼亚政府却不承认《卡尔斯条约》。时至今日,尽管阿勒山位于土耳其境内,亚美尼亚人却一直把它视为精神象征。
◎挪亚方舟疑云
《圣经·创世记》里有一篇故事:神降下大水,挪亚带领家人与无数飞禽走兽登上巨大的方舟。当洪水退去陆地出现,挪亚方舟停在了阿勒山上。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一次重大发现却有可能让传说变成史实。
1959年,土耳其一位陆军上尉在航空照片中发现一个不明物体。该物体坐落在阿勒山西部高地的西北角,位于大阿勒山主峰西面约2.2千米处,它的形状有点儿像船,比一个普通足球场稍大,周围遍布着岩石。上尉后来将照片的底片转交给美国一位著名的航空摄像专家,专家得出一个结论:“我可以很肯定地说,这个物体是一艘船。在我整个勘测生涯当中,我从来都没有在立体照片上面看到过类似的物体。”
几十年以后,人们经过多方勘察,确定这个不明物体有着类似船的上部构造,其长度大约是309米,这一点与《圣经》所说挪亚方舟157米的长度尚有不小的偏差,但在很多人的眼里它已被认定为挪亚方舟的残骸。
丰富的矿产资源
土耳其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地缘优势非常明显。由于该国地质构造位置特殊,矿产资源也因此显得比较丰富,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满足自身原料供应需求的国家之一。它的主要矿产有硼、铬、铁、长石、膨润土、铜及煤等,尤其是硼酸盐矿和铬铁矿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矿产资源储量大国
土耳其在区域构造上属于中亚晚期海西地台和非洲一阿拉伯地台之间的阿尔卑斯褶皱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境内从元古代到新生代各个时期的地层发育都比较齐全,尤以第三纪沉积岩、火山岩发育得最为完全。该造山系统在国内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矿床,包括碰撞型、俯冲型、后碰撞型和裂谷型。
复杂多变的地质运动令土耳其境内蕴藏着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据最新资料表明,在全世界可交易的90种矿产资源中,土耳其拥有77种,只有13种尚未在境内找到。
在这77种矿产资源里,主要包括多种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脉,比如铁、铜、铝、镁、铬、金、银、铅、汞、硼、石墨、煤、硫、金刚砂、天然碱、大理石、海泡石等。还有一些已增值加工的矿种,比如水泥和钢铁。在优势矿产资源里,硼的储量占全球的72%,居于世界首位;长石的储量占全球的23%;天然碱的储量占全球的7%;铬的储量占全球的5.2%;膨润土的储量占全球的20%;大理石的储量占全球的40%。
以上大约有50种矿产资源不是丰富就是极为丰富,另外27种矿产资源则不太充裕。此外,土耳其还有大约3500种已知金属、将近2000种工业原料矿床和资源,以及600多处温泉和140多处地热田均被探明。这个国家的矿产总储量目前已经达到惊人的500亿吨,若是单以储量而言,土耳其显然已经能够跻身于全球领先的矿产资源储量大国之列。
金属铬主要用于与钴、镍、钨等元素冶炼特种合金。这些特种合金广泛用于航空、宇航、汽车、造船、化工、国际工业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