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化盛宴(1 / 4)
第四章
文化盛宴
玫瑰凋零,人们嗅过了它的芬芳;夜莺啼鸣,人们听过了它的歌声。那么,你能留住这芬芳与歌声吗?诗人可以写下精美的句子,画家可以描绘眼前的风景,电影大师能在影片里记录快速闪过的瞬间。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着内心的渴望,也许其中就有对玫瑰与夜莺的挽留。去用心体会吧,去见识伊朗的艺术大师吧,他们的作品将让你尽享一场文化的盛宴。
伊朗的“荷马”
菲尔多西与《王书》
大约在公元前八九世纪,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为后世留下一部煌煌巨著《荷马史诗》。1800多年以后,波斯也出现了一位如此杰出的诗人,名叫菲尔多西。他穷尽一生之力完成了一部伟大的民族史诗《王书》,被誉为伊朗的“荷马”,并与后来的萨迪、哈菲兹和毛拉维并称伊朗诗坛的“四大支柱”。
菲尔多西像
在诗人有生之年,他的诗歌就已经被广为传抄。时至今日,许多伊朗人还会到他的陵墓去朗诵他的诗词,以示致敬。
◎诗人与伟作
940年,菲尔多西出生于图斯市菲尔多斯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原名艾布·卡西姆·曼苏尔。早年时期,他受过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通晓阿拉伯语和中古波斯语——巴列维语,并深入研究过多种波斯历史和文学古籍,很熟悉波斯古史和民间传说故事。
菲尔多西生活的时代动荡不安,伊朗地方王朝日益兴起并力图摆脱阿拉伯人的统治,出于反对阿拉伯人思想的需要,那些地方统治者大力提倡写王书。在菲尔多西创作之前,已有五部王书问世,萨曼王朝的宫廷诗人达吉基曾撰写其中一部王书,后来被仆人杀害,只完成了1000行。大约在980年,尚处于萨曼王朝时期的菲尔多西开始使用古老的巴列维语进行创作,他将达吉基的1000行诗收录在《王书》中,于1009年完成了第一稿。当全稿完成时,菲尔多西的家乡已经纳入了伽色尼王朝,于是他将诗稿献给伽色尼国王玛赫穆德。由于书中体现了反抗异族侵略的思想,再加上诗人与国王属于不同的伊斯兰教派别,玛赫穆德拒绝了这部作品!菲尔多西本人不但没有得到封赏,反而屡受迫害四处流浪,游荡多年才偷偷返回了故乡。1020年去世后,他的遗体被埋在自家后院,直至1934年,伊朗政府才为这位伟大的诗人建造了一座精美的陵园。
◎另一个版本
诗人的不幸遭遇在民间却流传着另一个版本:国王苏尔坦·马哈穆德·加兹纳看了他的诗歌大喜过望,当即命其撰写更多的作品,同时承诺——每写完一行对句就赠予一枚金币!接下去,菲尔多西耗费30多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王书》。可是当巨著献给国王时,财务大臣担心国库亏空,背地里提出将6万金币改为6万银币。菲尔多西当然不同意,气愤地走出了王宫,回到家乡继续过着贫穷的生活,继续潜心创作。
多年过去,国王了解到真相,惩罚了财务大臣,并决定兑现当初的诺言。一支载有大批金银珠宝的驼队踏上了行程,但就在即将到达目的地时,驼队遇上一支迎面而来的送葬队伍,去世的人正是菲尔多西。菲尔多西的女儿拒绝了这笔庞大的财产,国王遂命人将其用于修建沿途的驿站,以供来往行人休憩。
菲尔多西墓园
墓园正中耸立着一座高大洁白的方形纪念碑,碑身正面上刻着菲尔多西的诗歌名篇,诗人之墓就在纪念碑下的纪念馆内。纪念碑前的方形喷泉池将整个墓园衬托得更加宏大肃穆。
与诗人的真实经历相比,这个版本显然赋予了一些美好的愿望。看得出来,大家都希望菲尔多西在当时就能获得统治者的认可。
《王》
《王书》又名《列王纪》《列王传》,意译“皇帝的史诗”。全书共有12万行,分50章,流传至今还剩下约10万行。世界各地都不乏喜爱《王书》的文学家,其中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度评价《王书》说:“在《王书》里有许多章节,它们的美甚至在《伊里亚特》和《奥德赛》里都找不到。”
吟游诗人萨迪
可能是因为“歌伶的把戏不足以令上帝娱乐”吧,遥远的中古世纪诞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吟游诗人”。吟游诗人不论出身,王室贵族和微贱之民皆可入行,但他们有个共同点:极富才华且能说会道。借着游荡之机,这些诗人四处传唱着英雄史诗与乡野传奇,酣畅淋漓地表达着心中思绪——萨迪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蔷薇园中的诗人萨迪
《蔷薇园》书中的一幅插图。《蔷薇园》是一部箴言故事集,内容是诗人对自己流浪生活的总结和思考。
◎颠沛流离大半生
萨迪全名为谢赫·穆斯利赫丁·阿卜杜拉·萨迪·设拉子。1208年,他出生于设拉子的一个传教士家庭,早年曾在设拉子求学。14岁那年,萨迪成了孤儿,饱尝生活艰辛。青年时期,他在别人的资助下前往巴格达,进入当时著名的内扎米耶学府,刻苦钻研文学和伊斯兰教义,同时开始使用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创作一系列抒情诗。由于实在无法忍受学校严格的宗教制度,萨迪中途辍学,离开了巴格达。
其时,蒙古人大举入侵,加之地方王朝混战不休,社会局势动荡不安,萨迪自此开始了三十多年的巡游生活。他一边做着各种苦役杂工,一边四处布道讲学,足迹遍及叙利亚、埃及、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印度、阿富汗斯坦和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今喀什)等地,并多次前去麦加朝觐。等到1257年返回故乡时,这位吟游诗人已经两鬓斑白。
在隐居故里的这一段时期,设拉子一带被地方统治者以重金购买,侥幸未遭蒙古军的破坏,社会秩序相对比较稳定。体验过多年流离之苦的萨迪从此安顿下来,他亲身体验过各种人间悲苦,广泛接触过各阶层人物,胸中激荡着浓烈的创作激情,也积聚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接下去的很长一段时期里,萨迪醉心于文学创作,完成了代表作品《果园》与《蔷薇园》,并以颂诗、挽歌、抒情诗、短诗和鲁拜诗等不同形式撰写出大量优秀的抒情诗。1292年,这位命运多舛、创作颇丰的诗人在设拉子溘然离世。
萨迪墓
如今,这里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整个陵墓就是一座极具特色的漂亮花园。
◎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 ↑返回顶部↑
文化盛宴
玫瑰凋零,人们嗅过了它的芬芳;夜莺啼鸣,人们听过了它的歌声。那么,你能留住这芬芳与歌声吗?诗人可以写下精美的句子,画家可以描绘眼前的风景,电影大师能在影片里记录快速闪过的瞬间。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着内心的渴望,也许其中就有对玫瑰与夜莺的挽留。去用心体会吧,去见识伊朗的艺术大师吧,他们的作品将让你尽享一场文化的盛宴。
伊朗的“荷马”
菲尔多西与《王书》
大约在公元前八九世纪,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为后世留下一部煌煌巨著《荷马史诗》。1800多年以后,波斯也出现了一位如此杰出的诗人,名叫菲尔多西。他穷尽一生之力完成了一部伟大的民族史诗《王书》,被誉为伊朗的“荷马”,并与后来的萨迪、哈菲兹和毛拉维并称伊朗诗坛的“四大支柱”。
菲尔多西像
在诗人有生之年,他的诗歌就已经被广为传抄。时至今日,许多伊朗人还会到他的陵墓去朗诵他的诗词,以示致敬。
◎诗人与伟作
940年,菲尔多西出生于图斯市菲尔多斯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原名艾布·卡西姆·曼苏尔。早年时期,他受过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通晓阿拉伯语和中古波斯语——巴列维语,并深入研究过多种波斯历史和文学古籍,很熟悉波斯古史和民间传说故事。
菲尔多西生活的时代动荡不安,伊朗地方王朝日益兴起并力图摆脱阿拉伯人的统治,出于反对阿拉伯人思想的需要,那些地方统治者大力提倡写王书。在菲尔多西创作之前,已有五部王书问世,萨曼王朝的宫廷诗人达吉基曾撰写其中一部王书,后来被仆人杀害,只完成了1000行。大约在980年,尚处于萨曼王朝时期的菲尔多西开始使用古老的巴列维语进行创作,他将达吉基的1000行诗收录在《王书》中,于1009年完成了第一稿。当全稿完成时,菲尔多西的家乡已经纳入了伽色尼王朝,于是他将诗稿献给伽色尼国王玛赫穆德。由于书中体现了反抗异族侵略的思想,再加上诗人与国王属于不同的伊斯兰教派别,玛赫穆德拒绝了这部作品!菲尔多西本人不但没有得到封赏,反而屡受迫害四处流浪,游荡多年才偷偷返回了故乡。1020年去世后,他的遗体被埋在自家后院,直至1934年,伊朗政府才为这位伟大的诗人建造了一座精美的陵园。
◎另一个版本
诗人的不幸遭遇在民间却流传着另一个版本:国王苏尔坦·马哈穆德·加兹纳看了他的诗歌大喜过望,当即命其撰写更多的作品,同时承诺——每写完一行对句就赠予一枚金币!接下去,菲尔多西耗费30多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王书》。可是当巨著献给国王时,财务大臣担心国库亏空,背地里提出将6万金币改为6万银币。菲尔多西当然不同意,气愤地走出了王宫,回到家乡继续过着贫穷的生活,继续潜心创作。
多年过去,国王了解到真相,惩罚了财务大臣,并决定兑现当初的诺言。一支载有大批金银珠宝的驼队踏上了行程,但就在即将到达目的地时,驼队遇上一支迎面而来的送葬队伍,去世的人正是菲尔多西。菲尔多西的女儿拒绝了这笔庞大的财产,国王遂命人将其用于修建沿途的驿站,以供来往行人休憩。
菲尔多西墓园
墓园正中耸立着一座高大洁白的方形纪念碑,碑身正面上刻着菲尔多西的诗歌名篇,诗人之墓就在纪念碑下的纪念馆内。纪念碑前的方形喷泉池将整个墓园衬托得更加宏大肃穆。
与诗人的真实经历相比,这个版本显然赋予了一些美好的愿望。看得出来,大家都希望菲尔多西在当时就能获得统治者的认可。
《王》
《王书》又名《列王纪》《列王传》,意译“皇帝的史诗”。全书共有12万行,分50章,流传至今还剩下约10万行。世界各地都不乏喜爱《王书》的文学家,其中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度评价《王书》说:“在《王书》里有许多章节,它们的美甚至在《伊里亚特》和《奥德赛》里都找不到。”
吟游诗人萨迪
可能是因为“歌伶的把戏不足以令上帝娱乐”吧,遥远的中古世纪诞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吟游诗人”。吟游诗人不论出身,王室贵族和微贱之民皆可入行,但他们有个共同点:极富才华且能说会道。借着游荡之机,这些诗人四处传唱着英雄史诗与乡野传奇,酣畅淋漓地表达着心中思绪——萨迪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蔷薇园中的诗人萨迪
《蔷薇园》书中的一幅插图。《蔷薇园》是一部箴言故事集,内容是诗人对自己流浪生活的总结和思考。
◎颠沛流离大半生
萨迪全名为谢赫·穆斯利赫丁·阿卜杜拉·萨迪·设拉子。1208年,他出生于设拉子的一个传教士家庭,早年曾在设拉子求学。14岁那年,萨迪成了孤儿,饱尝生活艰辛。青年时期,他在别人的资助下前往巴格达,进入当时著名的内扎米耶学府,刻苦钻研文学和伊斯兰教义,同时开始使用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创作一系列抒情诗。由于实在无法忍受学校严格的宗教制度,萨迪中途辍学,离开了巴格达。
其时,蒙古人大举入侵,加之地方王朝混战不休,社会局势动荡不安,萨迪自此开始了三十多年的巡游生活。他一边做着各种苦役杂工,一边四处布道讲学,足迹遍及叙利亚、埃及、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印度、阿富汗斯坦和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今喀什)等地,并多次前去麦加朝觐。等到1257年返回故乡时,这位吟游诗人已经两鬓斑白。
在隐居故里的这一段时期,设拉子一带被地方统治者以重金购买,侥幸未遭蒙古军的破坏,社会秩序相对比较稳定。体验过多年流离之苦的萨迪从此安顿下来,他亲身体验过各种人间悲苦,广泛接触过各阶层人物,胸中激荡着浓烈的创作激情,也积聚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接下去的很长一段时期里,萨迪醉心于文学创作,完成了代表作品《果园》与《蔷薇园》,并以颂诗、挽歌、抒情诗、短诗和鲁拜诗等不同形式撰写出大量优秀的抒情诗。1292年,这位命运多舛、创作颇丰的诗人在设拉子溘然离世。
萨迪墓
如今,这里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整个陵墓就是一座极具特色的漂亮花园。
◎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