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849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反正这些中小口径老式舰炮,已经对付不了美军的舰艇。而留在海军的仓库之中,也早晚要被可恶的米畜和支那人的轰炸机炸光,还不如拉出来发挥余热。至少作为对地支援火力来说,还是应该可以的。
  当年英国人在布尔战争期间,俄国人在旅顺口战役期间,不都是这么做的吗?拆卸下来舰炮加入地面作战,以弥补地面火力的不足。现在帝国大口径火炮缺乏,就连山野炮也不富裕。这些老式火炮发挥余热,也算是用到地方。就算全都丢了,也没有什么可心疼的。
  而相对于眼下规模庞大,大口径的火炮以及日军制式山野炮数量不足,但是中小口径杂牌火炮数量却不少的朝鲜军。抗联能用于朝鲜战场上的,只有先期出关的晋察冀部队一部,以及留守的部队中五个师。
  除了这五个师的其余留守部队除了还在整补,暂时无法入朝参战之外。按照中央的要求,还有三个师编为一个纵队,由王效明指挥部署在北宁铁路锦西至山海关沿线,以便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入关参战。正因为中央的这个要求,杨震在整补的时候只能优先这三个师。
  而原来已经整训完成的几万后备兵员,此刻早就已经编入入关参战的主力部队。留守部队现在除了朝鲜战场的五个师,以及山地步兵一师之外,其余的几乎全部不满编,而坦克部队的满编率甚至还不到五成。
  美国人最后转来的一批德制坦克,以及四四年从苏联人手中搞到的最后一批德制坦克,已经全部补充给了入关的装甲部队。抗联自己制造的苏式t三四坦克,也大部分转交给了山东军区,组建山东军区坦克部队。
  甚至就连美援坦克的相当一部分,也几乎全部补充给了入关部队。眼下留守东北的坦克部队,补充速度极其缓慢。这种情况之下杨震认为,至少留守东北的主力师全部整补完成之前,抗联在朝鲜战场还是应该以守势为主。
  最关键的是杨震压缩战役规模的原因,是他认为眼下在朝鲜战场上发动大规模进攻,还没有到最有利的时机。至少从眼下的太平洋战场上来看,在美军未结束硫磺岛作战之前,在朝鲜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还是有些时机不成熟。
  所以杨震的主要态度还是,眼下除了关内战场之外,在整个东北军区目前的作战范围之内,还是以坐山观虎斗为好。朝鲜战场上的战斗规模要控制在一定的度上,因为一旦规模扩大,最终需要多少部队填进去,那可就没有一个准了。
  而眼下东北留守部队,根本就没有那个实力去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攻坚作战。尤其还是朝鲜北部交通系统,还远未恢复的情况之下。而最起码在某些事情达到杨震期待的范围之前,杨震并不想将战役规模搞的过大。
  至少在与日本本土只有一道海峡之隔,可以短时间之内得到本土快速增援的朝鲜军,无法在获得外援之前,就还没有到最后的时机。当然这其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杨震不说别人也无从得知。
  对于杨震控制节奏和度的这个思路,作为参谋长郭炳勋还是很赞同的。实际上郭炳勋认为战争已经打到这个地步,在朝鲜战场上还是应该以目前的拔点作战,以及团一级的蚕食战术为主。
  至于针对已经到达日本本土边上,恐怕会面临日本人越来越强烈抵抗的大规模攻坚作战。还是应该让虽说两面作战,但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实力,还是相当充足美国人去承担。尤其是日本是一个四周濒海的岛国,这种相对于是对于日本本土的进攻,应该让美国人去做。
  眼下整个东北根据地,已经到了该修养生息的时候。控制好作战规模,尽可能的不将战事扩大,也有利东北根据地修养生息、恢复元气。郭炳勋认为对于眼下的东北来说,没有比修养生息更重要的事情了。
  第2182章 坐山观虎斗
  郭炳勋认为打一场师一级规模的作战,攻占一些重点地区。虽说整体上对改变朝鲜境内的态势有利,但多少也要消耗东北留守部队,本就没有恢复的元气。郭炳勋认为在中央预定发起的江淮战役结束之前,东北境内还是以修养生息为主。
  北满根据地以一隅之力,长期供养几十万大军以及数万的脱产干部,早就压的几乎喘不过气来。如果不是杨震抢先下手,建设生产建设兵团,对三江平原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基本上做到了军粮自给有余,外加可以部分出口。整个北满脆弱的经济,恐怕早就在这么大压力之下濒临崩溃了。
  东北是富饶这不假,东北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也不假。但这一切主要都集中在南满,北满除了哈尔滨有少数轻工业之外,几乎无重工业基础。即便是日本人,对北满的开发也刚刚开始。
  整个北满在建立根据地的时候,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完达山脉除了日本人的要塞群,以及铁路沿线还有规模不大的居民聚居区之外,还都是接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即便是人口最密集的三江平原,沼泽与荒地还占据了很大面积。
  北满境内人口的数量与南满相比,也是相当的有限。凤山那样的县,全县人口加在一起不足两万人。北满人口主要集中在铁路沿线,以及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其余大部分的地区,人口基数相当的稀少。
  以这种薄弱的底子供养几十万大军,甚至就连足够时的补充兵员都无法提供。在还要进行用那位东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话来说,中国有史以来在最短时间之内,最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情况之下,整个北满根据地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有限的人口,既要保证足够的兵员,又要培养出大量的产业工人,以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最关键的是还要保证有足够的农业生产人员,以保证足够的粮食产量。民以食为天,没有足够的粮食产量,就算工业建设在强大也没有任何的作用。
  老百姓吃不饱肚子,那是真的要造反的。到时候别说扩充部队、赶走侵略者,就是北满根据地自己都要天下大乱。尽管在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与关内联系后,不断的迁移人口。但整个北满根据地承受的压力,依旧是相当巨大的,农业人口依旧在持续减少。
  好在根据地始终在不惜一切代价,想方设法的进口拖拉机、农药。甚至将一部分已经不适合战场使用的轻型坦克,以及缴获的战损坦克都改装为拖拉机使用,想方设法的增加农村大牲口数量。甚至在必要的时候不惜减少军队用油,也保证春耕和秋收时期农业用油料。
  动用总部直属工兵甚至战斗部队,在非战斗时期全力兴修水利设施。在农忙的时候,也抽调大批的部队下乡支农。甚至在一定时期,全部停止大豆一类的经济作物种植,力保粮食才勉强保证了粮食产量,没有在风调雨顺的这几年下滑。
  但北满农业粮食的产量,除了生产建设兵团之外,大部分的地区依旧徘徊不前。几年下来整个北满老根据地,工业虽说已经是后来居上。但是在农业等其他方面,却是已经到了可以承受的顶点。
  如果不是抗联在席卷北满后,实施严格的全方位异常严格的计划管理,并不惜一切代价保持人民币的稳定。还是以原来伪满时期的方式管理,恐怕北满根据地在三重压力之下,早就彻底的崩溃了。
  要知道长期拉锯的吉林中部,也是整个东北主要粮食产区的新京周边,直到去年才彻底的恢复元气。北满根据地能以一隅之地供养,现在已经发展到上百万人的抗联这么长时间。杨震的各种提前部署可谓是功不可没是一方面,但北满地区长期超负荷运转,也是另外一个方面。
  而在关东军退缩南满后,几乎是刮地三尺的压榨,整个南满是民生疲敝、经济凋零。作为东北主要粮食产区,曾经粮食产量是北满几倍的南满,居然在战后要从北满和吉林方面调粮支援,才能撑到明年秋粮收获时期。
  按照吉林恢复经验来看,郭炳勋判断整个南满除了工业之外,其他方面要恢复元气至少得一年时间。至少南满主要粮食产区的康平、法库、昌图几个县,境内的密布的地雷与未爆炸的弹药清理,都很难在春耕之前彻底完成。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