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59)(2 / 4)
他们有些人是为了皇帝新婚应景,有些则十分真心,真心得令人莫名其妙。
很奇怪。
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康绛雪说的不是别人,正是杨惑,那人带着那标志性的眼罩,一张俊美的脸上挂着浅浅的笑容。
也许杨惑表现得并不明显,毕竟除了小皇帝以外周遭的人反应都很平常,可康绛雪就是一眼便看出杨惑身上有种藏不住的喜气,志得意满意气风发。
怎么回事很快,等文武百官开始议事,小皇帝知晓了其中的原因。
之前的谋逆叛乱早已平息,所有有名有姓的在逃叛军都已经被缉拿归案等待处置,前些日子赶上了小皇帝非要立后被搁置了下来,如今立后大典已过,处置事宜被重提,刑部下达了对叛党的惩罚:主谋杨显被判了腰斩,其他叛军的下场或是斩首或是凌迟或是流放,择日便行刑。
一番风波之中,有罚就得有赏,反叛之人有罪,平息之人则有功。杨惑一直奋斗在捉拿工作一线,被当作最大的功臣推举而出,有官员站出来奏请小皇帝,振振有声,建议将杨惑封为在册新王。
封王。一声落地,康绛雪登时哑然,难怪
封王若是成功,杨惑就正大光明地进了皇家杨氏的族谱,从此以后,他将能和小皇帝、杨显一样拥有同等的继承权,而杨显将死,皇家子嗣稀微,若以后再没了小皇帝,杨惑的成皇之路在名义上将畅通无阻。
这事的意义重极了,在此之前,杨惑一直被称为杨世子,也算享受尊荣,可人人都知道杨惑的杨是随了长公主的母姓,真在皇家这边论起来其实是个外人,然一旦封王,他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存在,某种意义上也算直接肯定了长公主的血脉,身为女子,同样能延续皇家尊荣。
细数原文,杨惑便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先封王,再到亲王、摄政王,最后让小皇帝退位而他以摄政王的身份如愿登基。
可问题是现在还早,杨惑封王的时间比之前提前了近两年,此刻就封王对于康绛雪而言相当于威胁他的刀锋往前推了一寸,完全是个坏消息。
这就是在催命啊。
康绛雪可没忘记他现在和杨惑的关系已经偏离了原文,他之前在生死关头搞崩过杨惑的心态,杨惑私下里对他和盛灵玉连装都不装了,显然已经记恨上他。
心里明镜一般,小皇帝却不能做出什么表现,照样一副爱答不理之态,他想着,封王这个建议牵涉甚广,合杨惑和长公主的心意,自然就不合太后一方的心意,少不得一番撕扯。果然,这话一出,朝堂之中立刻就起了争论,一方说刚好,一方说过了。中立派这次没能置身事外,涉及皇家血统名声,张国公站在了反对派这一头。
小皇帝立后一事刚过不久,朝堂上依然是苻红浪更占上风,这会儿又有中立派加盟,按说应该能直接反压,可朝堂之争瞬息万变,长公主这一遭有备而来,双方势均力敌,竟是在此事上撕了个不相上下。
康绛雪私心里特别希望能继续撕几天,然而仅在半个时辰之后杨惑封王的事情就被敲定下来一场拉锯战,苻红浪一方忽然间松口同意了!
转折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康绛雪吃了一惊,而从长公主、杨惑和苻红药共同的惊讶神色来看,除了苻红浪自己,似乎没人知道他到底做了什么考量。
朝堂由此出现了一阵哗然之声,每个人都心思各异,内心出现不同程度的斟酌思索。康绛雪不经意和杨惑对上视线,后者对他点头轻轻一笑,那副不管怎么样我就是得了便宜的神情让小皇帝心里一凛,直白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
要是这么下去
朝堂议事还在继续,处置了叛军和杨显,奖赏了该奖赏的人,摆在眼前的还有不少叛乱留下的烂摊子,其中,杨显之前驻守的永州无人治理成了最要紧的一桩事。
永州这个地方位置非常特殊,是定朝的交通枢纽,行商十分适宜,与此同时,环境气候也不差,是个有渔有米有钱有粮的好地方。
杨显是小皇帝之外唯一的杨氏皇子,先帝刚死之时就被太后打发了出去,苻红药对杨显是明眼可见的嫌弃忌惮,自然不可能给杨显真送一块上好的肥肉,因此永州这个地方除了富饶能积累银钱养备军队等肉眼可见的好处,还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缺点:
一是远,二是乱。
远可以不说,乱却不能不提,据小皇帝估计,此刻的永州势力割据,比杨显去之前还要形势混乱,是个相当难搞的地方。办好了,可以得大势,说不定能笼络住杨显留下的残军拿下军权,同时风险也极大,流动人口众多,更有四处汇聚而来的恶徒,势力割据,很难治理,若没个铁血手腕,去了说不定还会丢了小命。
总之,诱惑和风险并存,风险比诱惑更多。
碰上这种情况,吃公家饭的百官避之不及,没有人想接这种烫手山芋。
人人都能看出来,这个时候愿意主动接手永州的要么是傻,要么就是有心吞掉这块藏着刀锋的肉饼。
偏偏,刚刚封了王的杨惑主动站出来道:若陛下不弃,臣愿意去平定永州。 ↑返回顶部↑
很奇怪。
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康绛雪说的不是别人,正是杨惑,那人带着那标志性的眼罩,一张俊美的脸上挂着浅浅的笑容。
也许杨惑表现得并不明显,毕竟除了小皇帝以外周遭的人反应都很平常,可康绛雪就是一眼便看出杨惑身上有种藏不住的喜气,志得意满意气风发。
怎么回事很快,等文武百官开始议事,小皇帝知晓了其中的原因。
之前的谋逆叛乱早已平息,所有有名有姓的在逃叛军都已经被缉拿归案等待处置,前些日子赶上了小皇帝非要立后被搁置了下来,如今立后大典已过,处置事宜被重提,刑部下达了对叛党的惩罚:主谋杨显被判了腰斩,其他叛军的下场或是斩首或是凌迟或是流放,择日便行刑。
一番风波之中,有罚就得有赏,反叛之人有罪,平息之人则有功。杨惑一直奋斗在捉拿工作一线,被当作最大的功臣推举而出,有官员站出来奏请小皇帝,振振有声,建议将杨惑封为在册新王。
封王。一声落地,康绛雪登时哑然,难怪
封王若是成功,杨惑就正大光明地进了皇家杨氏的族谱,从此以后,他将能和小皇帝、杨显一样拥有同等的继承权,而杨显将死,皇家子嗣稀微,若以后再没了小皇帝,杨惑的成皇之路在名义上将畅通无阻。
这事的意义重极了,在此之前,杨惑一直被称为杨世子,也算享受尊荣,可人人都知道杨惑的杨是随了长公主的母姓,真在皇家这边论起来其实是个外人,然一旦封王,他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存在,某种意义上也算直接肯定了长公主的血脉,身为女子,同样能延续皇家尊荣。
细数原文,杨惑便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先封王,再到亲王、摄政王,最后让小皇帝退位而他以摄政王的身份如愿登基。
可问题是现在还早,杨惑封王的时间比之前提前了近两年,此刻就封王对于康绛雪而言相当于威胁他的刀锋往前推了一寸,完全是个坏消息。
这就是在催命啊。
康绛雪可没忘记他现在和杨惑的关系已经偏离了原文,他之前在生死关头搞崩过杨惑的心态,杨惑私下里对他和盛灵玉连装都不装了,显然已经记恨上他。
心里明镜一般,小皇帝却不能做出什么表现,照样一副爱答不理之态,他想着,封王这个建议牵涉甚广,合杨惑和长公主的心意,自然就不合太后一方的心意,少不得一番撕扯。果然,这话一出,朝堂之中立刻就起了争论,一方说刚好,一方说过了。中立派这次没能置身事外,涉及皇家血统名声,张国公站在了反对派这一头。
小皇帝立后一事刚过不久,朝堂上依然是苻红浪更占上风,这会儿又有中立派加盟,按说应该能直接反压,可朝堂之争瞬息万变,长公主这一遭有备而来,双方势均力敌,竟是在此事上撕了个不相上下。
康绛雪私心里特别希望能继续撕几天,然而仅在半个时辰之后杨惑封王的事情就被敲定下来一场拉锯战,苻红浪一方忽然间松口同意了!
转折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康绛雪吃了一惊,而从长公主、杨惑和苻红药共同的惊讶神色来看,除了苻红浪自己,似乎没人知道他到底做了什么考量。
朝堂由此出现了一阵哗然之声,每个人都心思各异,内心出现不同程度的斟酌思索。康绛雪不经意和杨惑对上视线,后者对他点头轻轻一笑,那副不管怎么样我就是得了便宜的神情让小皇帝心里一凛,直白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
要是这么下去
朝堂议事还在继续,处置了叛军和杨显,奖赏了该奖赏的人,摆在眼前的还有不少叛乱留下的烂摊子,其中,杨显之前驻守的永州无人治理成了最要紧的一桩事。
永州这个地方位置非常特殊,是定朝的交通枢纽,行商十分适宜,与此同时,环境气候也不差,是个有渔有米有钱有粮的好地方。
杨显是小皇帝之外唯一的杨氏皇子,先帝刚死之时就被太后打发了出去,苻红药对杨显是明眼可见的嫌弃忌惮,自然不可能给杨显真送一块上好的肥肉,因此永州这个地方除了富饶能积累银钱养备军队等肉眼可见的好处,还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缺点:
一是远,二是乱。
远可以不说,乱却不能不提,据小皇帝估计,此刻的永州势力割据,比杨显去之前还要形势混乱,是个相当难搞的地方。办好了,可以得大势,说不定能笼络住杨显留下的残军拿下军权,同时风险也极大,流动人口众多,更有四处汇聚而来的恶徒,势力割据,很难治理,若没个铁血手腕,去了说不定还会丢了小命。
总之,诱惑和风险并存,风险比诱惑更多。
碰上这种情况,吃公家饭的百官避之不及,没有人想接这种烫手山芋。
人人都能看出来,这个时候愿意主动接手永州的要么是傻,要么就是有心吞掉这块藏着刀锋的肉饼。
偏偏,刚刚封了王的杨惑主动站出来道:若陛下不弃,臣愿意去平定永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