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节(1 / 4)
这不是现代,只有他一个认为女子不出嫁也没什么问题,对于其他所有人而言,姑娘家过了年龄就再难嫁出去, 嫁得好,这才是现实。
如果是真心为方芃好,他就不应该把这事儿耽搁这么久。
只是再后悔也来不及了,方长庚索性想了个主意,把方芃接到京城来,不就可以让她自己选了吗?再说有徐清猗在,可以带她出去各个场合露面,机会多得是。
打定主意,他转身抱起阿玖就去找徐清猗,把这事和她商量了一下。
徐清猗哪有不支持的道理,道:“不如今年咱们回去过年的时候把方芃带到京城来,不然可要多跑一趟了。”
方长庚觉得是这个道理,但时光不等人,还有小半年时间也得利用起来,最好是在方芃十九岁之前就能找到心仪的对象。
“我还是赶紧写一封信回去让她即日出发,越快越好。”
徐清猗嘟囔:“以前看你好像一点儿也不着急似的,我催你你还不当回事儿,这会儿倒比谁都紧张起来了……”
方长庚苦笑:“那不是我那时候脑子不清楚,光想着怎么称小宝的心意就怎么来,现在想想倒像是害了她了。”
徐清猗用手帕擦了擦阿玖的手,边安慰他道:“那也不至于,最近京里小姐们出嫁的年纪越来越大,那位礼部尚书的小姐不也是十九才和那位沈大人结亲的?”
方长庚心说:我可还没到能逼着人家娶方芃的地位……
总之能把人接过来就是好的,方长庚二话不说就跑到书房写了封回信,让方芃带几个可靠的人跟着商队出发,有船快的话二十天就能到了。
第二天,乡试主考官候选人由各个官署报了上去,方长庚自然在其内。三天后吏部主持了考差,题目赫然就是方长庚那天在养心殿看到的内容,方长庚心里的滋味难以言喻,怀着对皇帝的钦佩将题目顺利地做完了。
过了两天,一名太监到方家府上宣圣旨:“……内阁奉上喻:钦命翰林院侍讲学士、钦点江西乡试主考官方长庚于江西考察当地吏治民情,便宜行事……钦此。”
方长庚跪着接过圣旨,谢过皇恩,起来后让袁丰到内室取了一张一百两的银票,塞给宣旨的太监。
“公公这一路辛苦了,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还请笑纳。”方长庚十分客气,这帮太监借着职务富得流油,给的少了可看不上,这一百两在他们眼里或许还真不算什么。
但方长庚只是个小小五品官,给得多了还给人留下话柄,这个数不多不少,至少不至于给这个太监留下什么坏印象。
小心翼翼地保管好圣旨,后来方长庚才知道今年和他一同去江西的副考官正是顾尚仁亲妹妹的儿子,之前提到过的余觉殊,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
他和方长庚是同一年会试,不过只得了一个同进士,因为家中原因留在京城,并进了詹事府,这次才有机会和方长庚一同去任考官。
原来方长庚还想着去浙江也不错,可以见见在那里乐不思蜀的孟陬和宣子昂,但浙江是乡试大省,考生数量甚巨,其中利益关系也是盘根错节,顾尚仁私下敲打过方长庚,让他自己掂量,于是方长庚就递了折子上去,既然家乡和浙江都不能选,他希望能去江西,因为沈赫就在那儿,他还能借这个机会见见他。
离乡试仅剩二十几天的时候,方长庚就和余觉殊一同坐上了官署派的专船,向江西顺流而去。
方长庚原本就知道余觉殊品性,顾尚仁也一向对他赞誉有加,是以两人很快就熟络起来。
说起乡试,方长庚忍不住开玩笑:“《随园诗话》中说,’一穷翰林,任试差,遽买南妾一人,日日食鲜鱼活虾,瓦鸭火腿,绍兴酒,龙井茶’,我一直当是夸张了,不知道我俩到了之后会不会有和书中所写的一样的待遇。”
余觉殊闻言看了方长庚一眼,笑道:“我也略有耳闻,江西也算富庶之地,不过我打听到现任巡抚正是户部左侍郎王宗唯,此人在户部待久了,于钱财一事上斤斤计较,一点也不肯吃亏,估计你我顶多每日有酒有肉,想再多恐怕没有。”
方长庚哈哈大笑,余觉殊虽然是君子,但不是那种迂腐不会拐弯的假君子,虽然风趣不足,但一路上地方风土人情信手拈来,学识颇丰,让方长庚不禁刮目相看。
两人还提前商量起怎么出题,想到乡试已经是快十年前的事,方长庚心里一阵感慨,但题型依旧记得一清二楚。
经历了宣子昂的事,方长庚反复提醒自己出题的原则,最重要的就是不出怪题以及难度极高的题。考生们大多性格刚烈,抓到一点漏洞就可能上书闹起来,很难处理。第二就是不能触上面人的忌讳。做到这两点,接下来就有他们发挥的余地了。
只是作为考官必须要体现自身的实力才能让考生们信服,只能体现在出题的水平上,方长庚自从受命以来就十分关心时务,总不能出老掉牙的题惹人笑话,所以做考官听起来是个美差,实质上压力很大,只乐观了几天,方长庚和余觉殊就没心情再看风景,钻到各自房间开始思索题目。
离乡试还有十五天,方长庚和余觉殊终于到了南昌府。
当天总督、巡抚以及学政等官员摆了大阵仗在官府迎接两人,只是连坐下吃顿饭都不行,两人就在兵丁的“保护”下到了行馆,开始过近乎全封闭的日子。 ↑返回顶部↑
如果是真心为方芃好,他就不应该把这事儿耽搁这么久。
只是再后悔也来不及了,方长庚索性想了个主意,把方芃接到京城来,不就可以让她自己选了吗?再说有徐清猗在,可以带她出去各个场合露面,机会多得是。
打定主意,他转身抱起阿玖就去找徐清猗,把这事和她商量了一下。
徐清猗哪有不支持的道理,道:“不如今年咱们回去过年的时候把方芃带到京城来,不然可要多跑一趟了。”
方长庚觉得是这个道理,但时光不等人,还有小半年时间也得利用起来,最好是在方芃十九岁之前就能找到心仪的对象。
“我还是赶紧写一封信回去让她即日出发,越快越好。”
徐清猗嘟囔:“以前看你好像一点儿也不着急似的,我催你你还不当回事儿,这会儿倒比谁都紧张起来了……”
方长庚苦笑:“那不是我那时候脑子不清楚,光想着怎么称小宝的心意就怎么来,现在想想倒像是害了她了。”
徐清猗用手帕擦了擦阿玖的手,边安慰他道:“那也不至于,最近京里小姐们出嫁的年纪越来越大,那位礼部尚书的小姐不也是十九才和那位沈大人结亲的?”
方长庚心说:我可还没到能逼着人家娶方芃的地位……
总之能把人接过来就是好的,方长庚二话不说就跑到书房写了封回信,让方芃带几个可靠的人跟着商队出发,有船快的话二十天就能到了。
第二天,乡试主考官候选人由各个官署报了上去,方长庚自然在其内。三天后吏部主持了考差,题目赫然就是方长庚那天在养心殿看到的内容,方长庚心里的滋味难以言喻,怀着对皇帝的钦佩将题目顺利地做完了。
过了两天,一名太监到方家府上宣圣旨:“……内阁奉上喻:钦命翰林院侍讲学士、钦点江西乡试主考官方长庚于江西考察当地吏治民情,便宜行事……钦此。”
方长庚跪着接过圣旨,谢过皇恩,起来后让袁丰到内室取了一张一百两的银票,塞给宣旨的太监。
“公公这一路辛苦了,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还请笑纳。”方长庚十分客气,这帮太监借着职务富得流油,给的少了可看不上,这一百两在他们眼里或许还真不算什么。
但方长庚只是个小小五品官,给得多了还给人留下话柄,这个数不多不少,至少不至于给这个太监留下什么坏印象。
小心翼翼地保管好圣旨,后来方长庚才知道今年和他一同去江西的副考官正是顾尚仁亲妹妹的儿子,之前提到过的余觉殊,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
他和方长庚是同一年会试,不过只得了一个同进士,因为家中原因留在京城,并进了詹事府,这次才有机会和方长庚一同去任考官。
原来方长庚还想着去浙江也不错,可以见见在那里乐不思蜀的孟陬和宣子昂,但浙江是乡试大省,考生数量甚巨,其中利益关系也是盘根错节,顾尚仁私下敲打过方长庚,让他自己掂量,于是方长庚就递了折子上去,既然家乡和浙江都不能选,他希望能去江西,因为沈赫就在那儿,他还能借这个机会见见他。
离乡试仅剩二十几天的时候,方长庚就和余觉殊一同坐上了官署派的专船,向江西顺流而去。
方长庚原本就知道余觉殊品性,顾尚仁也一向对他赞誉有加,是以两人很快就熟络起来。
说起乡试,方长庚忍不住开玩笑:“《随园诗话》中说,’一穷翰林,任试差,遽买南妾一人,日日食鲜鱼活虾,瓦鸭火腿,绍兴酒,龙井茶’,我一直当是夸张了,不知道我俩到了之后会不会有和书中所写的一样的待遇。”
余觉殊闻言看了方长庚一眼,笑道:“我也略有耳闻,江西也算富庶之地,不过我打听到现任巡抚正是户部左侍郎王宗唯,此人在户部待久了,于钱财一事上斤斤计较,一点也不肯吃亏,估计你我顶多每日有酒有肉,想再多恐怕没有。”
方长庚哈哈大笑,余觉殊虽然是君子,但不是那种迂腐不会拐弯的假君子,虽然风趣不足,但一路上地方风土人情信手拈来,学识颇丰,让方长庚不禁刮目相看。
两人还提前商量起怎么出题,想到乡试已经是快十年前的事,方长庚心里一阵感慨,但题型依旧记得一清二楚。
经历了宣子昂的事,方长庚反复提醒自己出题的原则,最重要的就是不出怪题以及难度极高的题。考生们大多性格刚烈,抓到一点漏洞就可能上书闹起来,很难处理。第二就是不能触上面人的忌讳。做到这两点,接下来就有他们发挥的余地了。
只是作为考官必须要体现自身的实力才能让考生们信服,只能体现在出题的水平上,方长庚自从受命以来就十分关心时务,总不能出老掉牙的题惹人笑话,所以做考官听起来是个美差,实质上压力很大,只乐观了几天,方长庚和余觉殊就没心情再看风景,钻到各自房间开始思索题目。
离乡试还有十五天,方长庚和余觉殊终于到了南昌府。
当天总督、巡抚以及学政等官员摆了大阵仗在官府迎接两人,只是连坐下吃顿饭都不行,两人就在兵丁的“保护”下到了行馆,开始过近乎全封闭的日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