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节(3 / 4)
这么多的物资准备起来的确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幸好兵部在开过会之后,也没准备大冬天的就去天寒地冻的北方作战——没必要在这方面和已经习惯了严寒的敌人相比,以已之短攻彼之长。
“也罢了,两万现在也不够,乘个三,做六万。”林瑜吩咐道。这样的皮面羽绒的军服都是可着人头做的,除了少数的几套用作万一的替换,多的还真没有。随着向北而去的军人的增加,一应的东西都要准备起来。
“诺。”秘书领命而去。
这样的事情不需要他亲自走一趟,外面留有专门的传令侍卫做这样的活计。这样的侍卫走在帝国的最中心,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命令,看到不一样的部门场景。他们就像是苦修闭口禅的僧人一般,在非必要的时候从来不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哪怕是在梦中,他们也不会多吐露一句关于他们工作上的内容。
像这样只是去一下棉服厂看上去只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但是传令的侍卫却知道,这代表着在不久的将来,又是一场战事的兴起。
这一次和倭国一样,在战争的动员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战争的准备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烂船也有三斤铁,更何况这时候的沙俄农奴制才正式登上舞台,离着末路还远得很。不过,这样的不合适的制度在一开始给沙俄的地主阶级带去了大量的财富之后,很快他的弊端就会显露出来。
不过,显然,作为国中最大的地主沙俄皇室是看不到这一点的。
趁着这一股的东风,林瑜授意,命报纸上刊登沙俄所谓的《法律大全》中关于农奴方面的内容。帝国的国民虽然你已经向着各行各业开始转型,但是关注土地还是他们的本能。
京城日报上一篇小小的文章出现之后,很快就吸引了很多读书人乃至于大小官员的目光。
这样的读书人原本也是地主阶级,甚至直到现在他们家中也有着不少的地,算是富有的小地主。因着帝国现在对于科考向着实用主义方向靠拢,为了那一个官身,他们对于家庭家产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这样的家庭也逐渐开始重视起那些能将庶务打理地整整齐齐的子孙,而这样的人除非没有心思的,一般多考个几次都能考上科举。
不像是以前只知道空谈的儒家子弟,这样子的读书人至少都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历来看待这样的一份‘农奴法典’,不出意外,有点脑子的都知道批判两个字怎么写。林瑜都已经亲自下令,废除良贱制度,哪个脑子并不清楚的敢说,这是将农民绑在土地上的好制度?
这算得上是本朝的‘政治正确’。
更何况,林瑜自己都不希望将农户世代绑在土地上。工业化耕种早晚会变成国内的主流,而这种耕种方式的先提条件就是有大片的集中起来的土地,就像是之前林瑜在东番搞得集体农庄一样。
零散的农户们迟早会离开土地,小农经济破碎的号角已经吹响了不止一遍。现在突然有这样的一份别国的法典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国民们的思考和争论可以想见。
对于农户尤其是佃农来说,这样的法典无疑是遗臭万年的东西,他们可能还还说不出来这样的成语来,但是农村骂人的智慧也是不少的,这从各县各镇的乡官脸上那忍不住的笑意可以看得出来。
而如今国中少了很多的大地主们也是另一批不愿意自己土地上国有着大量的农户的人,这个听起来有一些怪,但是事实如此。在东番成功过的庄园式经济在国内已经开始推广,不需要再雇佣大量的佃户,只需要购买工厂出品额的机器,再教会几个农户使用,他们就能够大大的节省人力成本。这样一来,国家针对种植经济作物的大地主征收的相当于商税的高额税收,他们也不用再那么心痛了。
这也算是之前林瑜在人口普查的重拳之后给的一个甜枣,本朝国土是一贯传承下来的私有制,自然私有的前提是必须拿着户籍或是大汉帝国国籍的国民。在私有制并允许买卖的情况之下,土地兼并几乎是可以看得见的趋势。林瑜也是因为可以安置这些失地农户,更深一层的说,他希望原本的农户们都逐渐的走出来,从事外界的各行各业,而不是一辈子都留在土地上,这才默许了这样的一个进程。
蒸汽机的逐步出现,重工业轻工业都在急速的发展。工厂中需要更多的工人,国家需要更多的战士,蓬莱以及新大陆需要更多的移民。这些需求都促使着农户们离开自己的地,需外面寻求更好的机会。
干部培训学校、替代了翰林院成为了国中的储相之称,他们都是一群已经经过了科考,就等着根据成绩、本人的意向放去各处为官的准官员,讨论时政是常有的事情。这次报纸上的事情一出来,就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这些人中的林珩大概就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了,不独独因为他的出身以及皇族宗室对他的友善态度,更因为他综合成绩的不可否认的优秀。
这样的干部培训学校除了第一个半年的理论学习之外,大多数的时间他们都在各个部门之间流转实习,接触不到机密的内容,却足以学校的先生们对于这些学生有一个比较精准的定位。
就比如林珩上一届有一个数算成绩很拔尖的、科研院都心动的学长。他死活都想拿一个官身,科考成绩又不赖,于是就这么进了干部培训学校。智商挺高,理论学习的时候自然很不错,但是一开始实习的时候,好么,这一位学长算是集齐了被各部门大佬退货的成就。最后,只好泪眼汪汪的被科研院欢天喜地地接了过去。
据说现在过得很是不错,已经是一个独立小组的负责人了,也算是干部培训学校的一代风云人物,优秀校友。
“玉德怎么说?”玉德是林珩的字,却是一群人正争得两眼赤红,看见他独坐一边心不在焉,便将他拉下水,不叫其清净。
林珩哪里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只模糊地听见他们争论沙俄农奴制度的两面性,想了想,便道:“要说到底如何,去做一个调查不就知道了,没有行动就没有发言权么。”
话音刚落,众位同窗呆了一呆,就纷纷上前关心道:“这是怎么了,傻了不成?”他们是这一届理论和实习成绩都最好的学生,大多在实习的时候都已经得到了各部门大佬的青睐,算是有着落了。因此,彼此不是什么竞争关系,关心起来倒都是出于真心。
林珩说是和他们一样,也和他们不一样一些,如何不一样,在座的各位自然是心知肚明。不出意外的话,他的仕途就算不是一帆风顺,也比他们畅通几分。尤其是他天生就是半个宗室的身份,这让像调查处这样的保密等级很高政|审非常严格的部门都会向他敞开大门。
在这样堪称一帆风顺的情况之下,他可别一个想不开,真的去做什么调查去。
林珩对着一脸你可别脑子瞎抽抽表情的同窗们勾起一个若无其事的笑容,道:“胡想什么呢!”众人见他无事,这才去了心中的疑惑,转而重新热烈地讨论起来。 ↑返回顶部↑
“也罢了,两万现在也不够,乘个三,做六万。”林瑜吩咐道。这样的皮面羽绒的军服都是可着人头做的,除了少数的几套用作万一的替换,多的还真没有。随着向北而去的军人的增加,一应的东西都要准备起来。
“诺。”秘书领命而去。
这样的事情不需要他亲自走一趟,外面留有专门的传令侍卫做这样的活计。这样的侍卫走在帝国的最中心,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命令,看到不一样的部门场景。他们就像是苦修闭口禅的僧人一般,在非必要的时候从来不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哪怕是在梦中,他们也不会多吐露一句关于他们工作上的内容。
像这样只是去一下棉服厂看上去只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但是传令的侍卫却知道,这代表着在不久的将来,又是一场战事的兴起。
这一次和倭国一样,在战争的动员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战争的准备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烂船也有三斤铁,更何况这时候的沙俄农奴制才正式登上舞台,离着末路还远得很。不过,这样的不合适的制度在一开始给沙俄的地主阶级带去了大量的财富之后,很快他的弊端就会显露出来。
不过,显然,作为国中最大的地主沙俄皇室是看不到这一点的。
趁着这一股的东风,林瑜授意,命报纸上刊登沙俄所谓的《法律大全》中关于农奴方面的内容。帝国的国民虽然你已经向着各行各业开始转型,但是关注土地还是他们的本能。
京城日报上一篇小小的文章出现之后,很快就吸引了很多读书人乃至于大小官员的目光。
这样的读书人原本也是地主阶级,甚至直到现在他们家中也有着不少的地,算是富有的小地主。因着帝国现在对于科考向着实用主义方向靠拢,为了那一个官身,他们对于家庭家产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这样的家庭也逐渐开始重视起那些能将庶务打理地整整齐齐的子孙,而这样的人除非没有心思的,一般多考个几次都能考上科举。
不像是以前只知道空谈的儒家子弟,这样子的读书人至少都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历来看待这样的一份‘农奴法典’,不出意外,有点脑子的都知道批判两个字怎么写。林瑜都已经亲自下令,废除良贱制度,哪个脑子并不清楚的敢说,这是将农民绑在土地上的好制度?
这算得上是本朝的‘政治正确’。
更何况,林瑜自己都不希望将农户世代绑在土地上。工业化耕种早晚会变成国内的主流,而这种耕种方式的先提条件就是有大片的集中起来的土地,就像是之前林瑜在东番搞得集体农庄一样。
零散的农户们迟早会离开土地,小农经济破碎的号角已经吹响了不止一遍。现在突然有这样的一份别国的法典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国民们的思考和争论可以想见。
对于农户尤其是佃农来说,这样的法典无疑是遗臭万年的东西,他们可能还还说不出来这样的成语来,但是农村骂人的智慧也是不少的,这从各县各镇的乡官脸上那忍不住的笑意可以看得出来。
而如今国中少了很多的大地主们也是另一批不愿意自己土地上国有着大量的农户的人,这个听起来有一些怪,但是事实如此。在东番成功过的庄园式经济在国内已经开始推广,不需要再雇佣大量的佃户,只需要购买工厂出品额的机器,再教会几个农户使用,他们就能够大大的节省人力成本。这样一来,国家针对种植经济作物的大地主征收的相当于商税的高额税收,他们也不用再那么心痛了。
这也算是之前林瑜在人口普查的重拳之后给的一个甜枣,本朝国土是一贯传承下来的私有制,自然私有的前提是必须拿着户籍或是大汉帝国国籍的国民。在私有制并允许买卖的情况之下,土地兼并几乎是可以看得见的趋势。林瑜也是因为可以安置这些失地农户,更深一层的说,他希望原本的农户们都逐渐的走出来,从事外界的各行各业,而不是一辈子都留在土地上,这才默许了这样的一个进程。
蒸汽机的逐步出现,重工业轻工业都在急速的发展。工厂中需要更多的工人,国家需要更多的战士,蓬莱以及新大陆需要更多的移民。这些需求都促使着农户们离开自己的地,需外面寻求更好的机会。
干部培训学校、替代了翰林院成为了国中的储相之称,他们都是一群已经经过了科考,就等着根据成绩、本人的意向放去各处为官的准官员,讨论时政是常有的事情。这次报纸上的事情一出来,就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这些人中的林珩大概就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了,不独独因为他的出身以及皇族宗室对他的友善态度,更因为他综合成绩的不可否认的优秀。
这样的干部培训学校除了第一个半年的理论学习之外,大多数的时间他们都在各个部门之间流转实习,接触不到机密的内容,却足以学校的先生们对于这些学生有一个比较精准的定位。
就比如林珩上一届有一个数算成绩很拔尖的、科研院都心动的学长。他死活都想拿一个官身,科考成绩又不赖,于是就这么进了干部培训学校。智商挺高,理论学习的时候自然很不错,但是一开始实习的时候,好么,这一位学长算是集齐了被各部门大佬退货的成就。最后,只好泪眼汪汪的被科研院欢天喜地地接了过去。
据说现在过得很是不错,已经是一个独立小组的负责人了,也算是干部培训学校的一代风云人物,优秀校友。
“玉德怎么说?”玉德是林珩的字,却是一群人正争得两眼赤红,看见他独坐一边心不在焉,便将他拉下水,不叫其清净。
林珩哪里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只模糊地听见他们争论沙俄农奴制度的两面性,想了想,便道:“要说到底如何,去做一个调查不就知道了,没有行动就没有发言权么。”
话音刚落,众位同窗呆了一呆,就纷纷上前关心道:“这是怎么了,傻了不成?”他们是这一届理论和实习成绩都最好的学生,大多在实习的时候都已经得到了各部门大佬的青睐,算是有着落了。因此,彼此不是什么竞争关系,关心起来倒都是出于真心。
林珩说是和他们一样,也和他们不一样一些,如何不一样,在座的各位自然是心知肚明。不出意外的话,他的仕途就算不是一帆风顺,也比他们畅通几分。尤其是他天生就是半个宗室的身份,这让像调查处这样的保密等级很高政|审非常严格的部门都会向他敞开大门。
在这样堪称一帆风顺的情况之下,他可别一个想不开,真的去做什么调查去。
林珩对着一脸你可别脑子瞎抽抽表情的同窗们勾起一个若无其事的笑容,道:“胡想什么呢!”众人见他无事,这才去了心中的疑惑,转而重新热烈地讨论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