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卡后郡王是基建狂魔 第26节(3 / 4)
作者有话说:
第45章 办书塾(一更)
在安周县找到了还债的希望, 庞有财只觉得浑身充满了干劲。
他本想着即刻动身前往北川郡城,好把丝绸和茶叶换成金银, 以积攒出进货的本金来, 可他打听了一圈,却发现在安周县出手丝绸和茶叶,也能卖出公道价, 还省去前往北川郡城的遥远路途。
庞有财当机立断,在安周县把丝绸和茶叶卖出, 转身就去集市里买了十缸子酸菜、十缸酱油、十缸醋, 打算回老家贩卖。他想得明白, 如同香皂这样的昂贵货物,要想卖出去, 还得有个繁华铺面,或者认识些富人,才有贩卖的门路。如他这样的行商,最容易的还是卖些灶间吃食, 只要安然到家,总能赚着钱。
雇了行脚夫, 庞有财押送着货物一路前去。令他惊讶的是, 他刚出安周县, 就看见了一条正在建的宽阔直道!听人说,这叫做水泥路。他进入安周县的时候还没见到这水泥路, 在县城里也就停留十余日。等他出城的时候,这路已经修出了十几丈去!
说不得下次他再来安周县, 这水泥路也就修好了?庞有财震惊无比, 益发坚定了来安周县跑商路的决心。
像庞有财这样来安周县找财路的人还有很多, 也因为这一个又一个走往轩国各地的商贩, 安周县的名声也悄然传遍大江南北。
行商们来了又去,冬天也如期到来。日子一天冷似一天,宣瑾瑜每日都得在贴身里衣外面,再罩上一件羊绒衣,然后再穿上外袍和大氅,这才算是有了热气。晚间睡觉更是被冷衾寒,宣瑾瑜接连被冻了好几个晚上,才终于从系统里抽出了【火炕图纸】。
抽出【火炕图纸】的那一刻,宣瑾瑜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才是幸福过冬的保证!毕竟对一个南方人来说,没有现成的技术图纸引领,徒手造北方火炕实在是太为难人了……
宣瑾瑜迫不及待地让徐福调来了几个熟练工匠,立马开始盘炕,一刻也不想多等。
徐福细看着火炕图纸,他这段时间沉迷工程修建,对筑造一事进步神速,加上火炕设计并不算难,主要是要注意烟道的修建,还有就是在屋子里选好烟囱的开口。徐福告了罪,带着工匠前往郡王爷寝处,小心规划了烟囱的位置,立马就开始盘起炕来。
为着给宣瑾瑜修炕,徐福提前带人制作了一批土砖。这土砖也不难做,还是用以前修屋子的黄土制成砖形,借水泥炉窑一烧也就制成。土砖砌好火炕,火炕里面隔出烟道来,再用特制的大方砖铺出炕面。火炕连着的另一侧,则是修好的灶台,和卧处筑墙隔开,这灶台正好用来温水。
宣瑾瑜习惯每日洗浴,有了这灶台也方便许多,再也不用从大厨房担热水来,夜间口渴起床,也有热水喝。宣瑾瑜对这火炕是越看越满意。王府里常年备着木炭,取来在灶台处点燃,炕面就慢慢暖和起来,宣瑾瑜再坐在上面,寒气尽去。
这火炕在自己寝处试验成功,宣瑾瑜自然记得要给李氏修建一个。不过王府女眷住在深宅大院,要先将李氏寝处所有东西都搬去偏院,等归置好所有物件,又把丫鬟仆妇清退,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院子,这才让施工队进来盘炕。
李氏先搬走又搬回,一来一去之间花了数日,不过火炕着实舒适。火炕上先是铺了一层竹簟隔热,又铺上蚕丝夹褥,夜里只盖一层轻薄单被,就十分暖和舒适。白日在房间里,也暖和许多,至少不会如同平日,从笼袖里拿出手都觉得冰凉刺骨。
李氏为了这火炕,更是一连夸了宣瑾瑜好几次,她年轻时坐月子落了病,每年一到冬日,腿肉就浮肿积水,骨头缝里也隐隐作痛,自打盘了这火炕,睡觉和坐卧间有火温着,腿疾好转许多,腿上积出的寒气排出,整个人都松快不少。
又过了数日,连郡王府的书房也盘好了火炕。有了火炕,自然也少不了炕桌,宣瑾瑜、宋冬、徐福现在就分坐在炕桌两侧,商议公务。
炭火烧得足,书房内一室暖意,炕桌上摆着一壶热茶和数碟点心。宣瑾瑜对他二人说道:“我打算在南沧县,办一所书塾。”
办书塾?这是好事啊!宋冬刚一听,读书人的心思狠狠动了,当即眉开眼笑说:“郡王爷说得是,咱们南沧县的读书人到底还是太少,正经读过史书经义的就更少,着实该建个书塾!”
徐福没吱声,不知道为何,他总觉得郡王爷想建的书塾没这么简单。
宣瑾瑜又往下说去:“我办这书塾,却不打算教史书经义。”
不教史书经义?宋冬和徐福这两个读书人都觉得疑惑不已,难不成郡王爷还打算自己著书立说,开宗立派?要讲自家的经义之学?
宣瑾瑜说:“我办这书塾,只讲三样东西,第一要教常用的文字,那些太文绉绉的字眼都不必教,也不必苦练一手好字,只需写出的字能让人认出,有个囫囵样子就可以;第二要教的是简单的算学,怎么加减,怎么算账,能对付日用就足够;第三要教的最为紧要,乃是要教授大家一门手艺,譬如腌酸菜,种地,乃至于盘炕,抹水泥面,这些都行。”
教这些东西?宋冬和徐福只觉得闻所未闻。不过到底他俩跟着郡王爷也已经习惯了和新鲜物事打交道,宋冬也很快反应过来:“难不成郡王爷是想让普通百姓都来上这书塾?”宋冬琢磨着,听着这教授内容,怎么看也不像是培养读书人,倒像是让老百姓有个门路生计。
宣瑾瑜给了个赞赏的眼神,老宋上道啊。她说:“没错,冬日里大家都窝在家中,也无甚要紧事情,农活是彻底停下,此时不读书,更待何时?咱们县的百姓几乎个个都是睁眼瞎,出门看不懂字,做生意不会算数,谋生的手艺更是乏善可陈,要想致富,还得多学习啊!”
恰是这个道理。现在就连徐福手下的熟练工匠,往往都是一些认识简单文字,懂些算术的人。那些睁眼瞎的庄稼汉子,只有少数手脚勤快,又脑子灵活。绝大多数人连守时上工的观念都没有,其实这全赖没读过书。
徐福沉吟半响:“郡王爷想办的这个书塾,我看与其教得多,倒不如教得少而精,一切所学都奔着实用才好。就是这样看来,平日书塾讲学时用的经书,全都拍不上用场,只怕还得找个有学问的人,专为这书塾写些书本,好用来教导学生。”
“你二人可认识这样的饱学之士?若是不识得,看能否让朋友举荐些人选,咱们且去厚俸礼聘。”宣瑾瑜说道。办这书塾她早就想好,就等着冬闲日子到来。不过要想办出这书塾,还得找个有学问的人来专门编写教材才行。毕竟现在官学的书本,可都不符合她的要求。
宋冬说道:“郡王爷,下官还真有一个人选。” ↑返回顶部↑
第45章 办书塾(一更)
在安周县找到了还债的希望, 庞有财只觉得浑身充满了干劲。
他本想着即刻动身前往北川郡城,好把丝绸和茶叶换成金银, 以积攒出进货的本金来, 可他打听了一圈,却发现在安周县出手丝绸和茶叶,也能卖出公道价, 还省去前往北川郡城的遥远路途。
庞有财当机立断,在安周县把丝绸和茶叶卖出, 转身就去集市里买了十缸子酸菜、十缸酱油、十缸醋, 打算回老家贩卖。他想得明白, 如同香皂这样的昂贵货物,要想卖出去, 还得有个繁华铺面,或者认识些富人,才有贩卖的门路。如他这样的行商,最容易的还是卖些灶间吃食, 只要安然到家,总能赚着钱。
雇了行脚夫, 庞有财押送着货物一路前去。令他惊讶的是, 他刚出安周县, 就看见了一条正在建的宽阔直道!听人说,这叫做水泥路。他进入安周县的时候还没见到这水泥路, 在县城里也就停留十余日。等他出城的时候,这路已经修出了十几丈去!
说不得下次他再来安周县, 这水泥路也就修好了?庞有财震惊无比, 益发坚定了来安周县跑商路的决心。
像庞有财这样来安周县找财路的人还有很多, 也因为这一个又一个走往轩国各地的商贩, 安周县的名声也悄然传遍大江南北。
行商们来了又去,冬天也如期到来。日子一天冷似一天,宣瑾瑜每日都得在贴身里衣外面,再罩上一件羊绒衣,然后再穿上外袍和大氅,这才算是有了热气。晚间睡觉更是被冷衾寒,宣瑾瑜接连被冻了好几个晚上,才终于从系统里抽出了【火炕图纸】。
抽出【火炕图纸】的那一刻,宣瑾瑜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才是幸福过冬的保证!毕竟对一个南方人来说,没有现成的技术图纸引领,徒手造北方火炕实在是太为难人了……
宣瑾瑜迫不及待地让徐福调来了几个熟练工匠,立马开始盘炕,一刻也不想多等。
徐福细看着火炕图纸,他这段时间沉迷工程修建,对筑造一事进步神速,加上火炕设计并不算难,主要是要注意烟道的修建,还有就是在屋子里选好烟囱的开口。徐福告了罪,带着工匠前往郡王爷寝处,小心规划了烟囱的位置,立马就开始盘起炕来。
为着给宣瑾瑜修炕,徐福提前带人制作了一批土砖。这土砖也不难做,还是用以前修屋子的黄土制成砖形,借水泥炉窑一烧也就制成。土砖砌好火炕,火炕里面隔出烟道来,再用特制的大方砖铺出炕面。火炕连着的另一侧,则是修好的灶台,和卧处筑墙隔开,这灶台正好用来温水。
宣瑾瑜习惯每日洗浴,有了这灶台也方便许多,再也不用从大厨房担热水来,夜间口渴起床,也有热水喝。宣瑾瑜对这火炕是越看越满意。王府里常年备着木炭,取来在灶台处点燃,炕面就慢慢暖和起来,宣瑾瑜再坐在上面,寒气尽去。
这火炕在自己寝处试验成功,宣瑾瑜自然记得要给李氏修建一个。不过王府女眷住在深宅大院,要先将李氏寝处所有东西都搬去偏院,等归置好所有物件,又把丫鬟仆妇清退,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院子,这才让施工队进来盘炕。
李氏先搬走又搬回,一来一去之间花了数日,不过火炕着实舒适。火炕上先是铺了一层竹簟隔热,又铺上蚕丝夹褥,夜里只盖一层轻薄单被,就十分暖和舒适。白日在房间里,也暖和许多,至少不会如同平日,从笼袖里拿出手都觉得冰凉刺骨。
李氏为了这火炕,更是一连夸了宣瑾瑜好几次,她年轻时坐月子落了病,每年一到冬日,腿肉就浮肿积水,骨头缝里也隐隐作痛,自打盘了这火炕,睡觉和坐卧间有火温着,腿疾好转许多,腿上积出的寒气排出,整个人都松快不少。
又过了数日,连郡王府的书房也盘好了火炕。有了火炕,自然也少不了炕桌,宣瑾瑜、宋冬、徐福现在就分坐在炕桌两侧,商议公务。
炭火烧得足,书房内一室暖意,炕桌上摆着一壶热茶和数碟点心。宣瑾瑜对他二人说道:“我打算在南沧县,办一所书塾。”
办书塾?这是好事啊!宋冬刚一听,读书人的心思狠狠动了,当即眉开眼笑说:“郡王爷说得是,咱们南沧县的读书人到底还是太少,正经读过史书经义的就更少,着实该建个书塾!”
徐福没吱声,不知道为何,他总觉得郡王爷想建的书塾没这么简单。
宣瑾瑜又往下说去:“我办这书塾,却不打算教史书经义。”
不教史书经义?宋冬和徐福这两个读书人都觉得疑惑不已,难不成郡王爷还打算自己著书立说,开宗立派?要讲自家的经义之学?
宣瑾瑜说:“我办这书塾,只讲三样东西,第一要教常用的文字,那些太文绉绉的字眼都不必教,也不必苦练一手好字,只需写出的字能让人认出,有个囫囵样子就可以;第二要教的是简单的算学,怎么加减,怎么算账,能对付日用就足够;第三要教的最为紧要,乃是要教授大家一门手艺,譬如腌酸菜,种地,乃至于盘炕,抹水泥面,这些都行。”
教这些东西?宋冬和徐福只觉得闻所未闻。不过到底他俩跟着郡王爷也已经习惯了和新鲜物事打交道,宋冬也很快反应过来:“难不成郡王爷是想让普通百姓都来上这书塾?”宋冬琢磨着,听着这教授内容,怎么看也不像是培养读书人,倒像是让老百姓有个门路生计。
宣瑾瑜给了个赞赏的眼神,老宋上道啊。她说:“没错,冬日里大家都窝在家中,也无甚要紧事情,农活是彻底停下,此时不读书,更待何时?咱们县的百姓几乎个个都是睁眼瞎,出门看不懂字,做生意不会算数,谋生的手艺更是乏善可陈,要想致富,还得多学习啊!”
恰是这个道理。现在就连徐福手下的熟练工匠,往往都是一些认识简单文字,懂些算术的人。那些睁眼瞎的庄稼汉子,只有少数手脚勤快,又脑子灵活。绝大多数人连守时上工的观念都没有,其实这全赖没读过书。
徐福沉吟半响:“郡王爷想办的这个书塾,我看与其教得多,倒不如教得少而精,一切所学都奔着实用才好。就是这样看来,平日书塾讲学时用的经书,全都拍不上用场,只怕还得找个有学问的人,专为这书塾写些书本,好用来教导学生。”
“你二人可认识这样的饱学之士?若是不识得,看能否让朋友举荐些人选,咱们且去厚俸礼聘。”宣瑾瑜说道。办这书塾她早就想好,就等着冬闲日子到来。不过要想办出这书塾,还得找个有学问的人来专门编写教材才行。毕竟现在官学的书本,可都不符合她的要求。
宋冬说道:“郡王爷,下官还真有一个人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