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臣(科举) 第105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再加上圣旨是贵妃拿着展示,而后又烧掉的,融景帝见笔记一致,又是当面焚毁,心中便没有了顾虑。
  唯一的难点是要盖玉玺。
  为此,冯太监进一年多来都在小心的找融景帝贴身大太监的把柄,可惜对方谨慎,一直没找到。
  不过大太监的把柄没找到,他身边的小徒弟小辫子却是一抓一大把。
  至于换遗诏,因为不知道融景帝把遗诏藏在了什么地方,所以他们也是刚刚才趁机换的,至于带着“假遗诏”去换真遗诏的事,下手之人还是之前那个小太监。
  这就叫灯下黑。
  原本奉天殿的人日夜把守殿门看管极严,可是最后光明正大到了地方再换时,反而让人放松警惕,只要有那么几秒钟的时间能让跟过去的人转移注意力,那么此事就神不知鬼不觉了。
  至于人选是七皇子,这就好说了,融景帝本就偏爱幼子,张贵妃家族势力单薄,他会选中幼子登基也不是不可能,
  再加上新皇年纪小,还需众位大臣辅佐,所以对于此事,殿中的几位尚书也是乐见其成的。
  尤其是钱尚书,他现在已经成了首辅大臣,可说是春风得意,立刻便表示要尽快处理大行皇帝的丧事,然后推新君继位。
  上有先帝诏书,下有臣子拥护,很快,年幼的襄王便祭天登基了,定国号承平,同时各位大臣也都更进一步,有了封赏。
  比如钱尚书除了翰林院学士的头衔之外,新皇还加封他为太傅,谢良臣则除了刑部尚书以及文渊阁大学士之外,新皇又封了他少保之职。
  无论太傅也好,少保也好,都是虚职,一种荣誉称号而已,但是却能体现亲近之意。
  不过新皇才刚登记,谢良臣与钱庸便开始政见不合。
  第77章 人选
  而两人政见不合之处, 正是在于新皇登基后的封赏上。
  钱庸认为李皇后是嫡母,正该封为太后,谢良臣却道张贵妃乃是皇上生母, 亦该合太后之位,两宫太后当并立,只封号有别。
  同封两宫太后,此事大融历代都未有过,因此钱庸极力反对,不过这次明显站在谢良臣这一边的人要更多。
  原因也很简单, 再是嫡母又如何?皇帝到底不是李皇后亲生的,而且此刻已经登基,讨好张贵妃, 显然就是讨好新君。
  因此最终新朝还是封了两位太后,一位圣仁太后, 一位圣慈太后。
  然后由于反对封张贵妃为太后一事,钱庸被圣慈太后记恨上,江尚书瞅准机会,找人上书攻击钱庸, 最后他这个首辅大臣才刚做了几月便丢了, 位置落到了江尚书手中。
  就在这个时候, 地方传来急报,称宣王、定王谋反, 军情紧急。
  宣王和定王即早先夺嫡失败的二皇子和三皇子。
  由于融景帝死前那一幕看着实在像是要他们兄弟友爱,所以新皇登基后并未对几位兄长下手, 而是赦免了他们的罪过, 就连早先被圈禁的六皇子都放了出来, 封了对方一个闲散王爷。
  不止于此, 他还特准兄长们出京,划分了封地,让地方供养他们,而不必对方任职。
  原本融安帝的意思是,他给予兄长们优厚的待遇,同时又不给对方兵权,如此世人既不会说他刻薄寡恩,容不下兄长,又不至于酿出祸患。
  哪知对方本就对皇位并未死心,放他们出京无异于放虎归山,因此才几月的时间,就已经竞相起兵造反。
  二王既反,融安帝这才意识到当初不听钱庸建议有多愚蠢,只是现在要后悔也来不及了,于是赶紧派人去截下端王和成王,哪知二人府中也早就空无一人。
  一月后,潜逃出京的端王和成王也反了。
  才刚登基便有四王作乱,融安帝分寸顿失,立刻便召了内阁进承政殿议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