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代文中暴富 第103节(2 / 4)
苏叶脸上含着淡淡的笑容,徐徐地解释道:“因为我们村是省里的高产粮食试验地,只要是试验就会有成功失败。实验失败了,这一年的粮食指标完成不了。”
“试验成功了,省里农业部的同志也会考虑留种问题、以方便下个季度扩大生产,该交多少粮食我们没办法做主,一切看省里的计划。省委决定让我们交够国家指标,剩下的都交给我们用于研究。”
几个经委的同志听了点点头,试验村情况确实特殊一些,别的村上缴的粮食只是粮食,他们村的粮食是种子。
“领导的这个举措,极大地刺激了集体的生产积极性。”何老师补充道,“别的研究项目每年需要省里拨很大一笔经费开支,我们村基本是靠自给自足。利用生态循环,养家禽家畜制作绿色肥料培育试验田,成熟的肉蛋禽供给供销社、单位,赚取的经费用于新品种培育。”
经委的同志去参观了村里的果汁工厂,一排青砖瓦房,干净整齐,周毅吐字清晰有力地给他们汇报着村里的“经济账”。
“上个季度我们收获了约30吨水果,用它制成果汁,投入本地市场共40824瓶,盈利38210元;村里的干部带头弄渔业养殖,去年渔获2万吨,盈利5801元……不过村里主要的收入来源仍旧是茶叶的出口,去年我们村港商签订了合同,指定给港城出口约2吨茶叶,去年我们给政府创造了将近301234港元的外汇、30235元人民币的税收。”
“这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账,除此之外我们村每个月产出每月600斤蛋、每月出栏900斤猪肉,600斤家禽……我们村的高产红薯使得清溪县去年红薯产量翻了三倍,从清溪县人民公社今年底汇报的数据来看,今年的红薯产量比去年多了13109吨,直接或者间接地缓解了市场的粮食、肉蛋压力。”
原本还颇不以为意的经委同志,听了周毅汇报的数字,轻轻地倒吸一口气。
同时何梅梅给每个领导分发了一份“五年计划”,雪白崭新的纸印着工工整整的字体,显然是刚印好没多久的,凑近了还能闻到墨香味。祝副处长迫不及待地翻开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计划书,越看越吃惊。
难怪能让省委为其大开绿灯,这个不起眼的农村竟然能起到如此关键的作用!
第114章
他们村是一下子迈了一大步, 这一大步相当于别人要迈两三步,远远地走在了前头。这样会不会犯了大/跃进的错误?调查小组的同志心里腾起这个疑问。
他们村有工厂,这算不算割了社会主义的尾巴?以前的工厂都是国有企业的, 每一样粮食、产品都有指标,中间每一个生产、销售环节都需要批条, 现在随便一个村都能办工厂,市场岂不是要乱套了?
祝副处长叫祝山,他保持谨慎的态度。随行的几位同志翻着资料,表情愈发认真, 眼神中难掩惊奇。他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抛出来。
“你们村的工厂是怎么回事, 国家允许你们办的吗?”
苏叶心一凛, 不愧是经委的同志, 一开口就切中要害。
历史上三大改造完成后把私有企业归为国有, 上沟村的果汁厂严格来说算是乡镇企业, 华国的乡镇企业萌芽于改革开放之后。在外人看来他们现在相当于打着集体的名义,挖社会主义的墙头。当年富甲一方的“华西村”走的也是这条路子, 自己盖工厂发家致富,变成了中国第一村。
现在苏叶相当于扯了面“试验村”的大旗, 把“华西村”和“小岗村”拧在了一起, 变成了上沟村。
“处长同志,请允许我给你们看一组数据,这是我们果汁厂的资料。”
苏叶如数家珍地说:“起初这个工厂是为了解决我们村水果运输困难才兴建起来的。水果的保质期短,清溪县地处偏僻,群山环绕, 交通不便, 想必领导们能来到这里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祝山点点头,脸上还没褪去的菜色正是今早坐车给坐晕的, 这点他们深有体会。
苏叶又说,“山岭多、土壤肥沃,雨水丰沛的同时也给这里带来了良好的孕育果实的条件,经过阮儒良老师测量,清溪县的土壤富含钾、镁离子,偏酸性,条件得天独厚,说是万里挑一也不为过,这片土地孕育的水果肉质清甜、汁水丰沛,品质优良。”
“这批水果多半是烂在地里、在运输过程中折损。我们把问题和解决方法反馈到省委那边,领导让我们放开手试一试。清溪县去年的财政收入是1021万元,上沟村历年的农业收入是十万元,我们村的果汁厂在去年11月建成,它在短短两个月内实现净利润三万余元。
果汁投入市场之后反馈很不错,我们接到了很多预订的单子,截止年底前合计二十万余元,它相当于改革前上沟村一整年的收入还要多两倍。这个工厂的意义不止是解决了水果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财富。”
祝山心里微不可见地叹气,难怪省委的同志同意建厂。经济是卡咽喉的要事。
“不止我们村,整个清溪县的水果销路面临同样的困难。明年我们会面向整个清溪县收购果汁。另外我们的工厂虽然属于村里集体所有,国有成分仍旧占大头,政府给我们拨的生产设备和资金作为原始股份。”
苏叶最后点出的这句话,彻底打消了他们的念头。
果汁厂里有51%的股份归为国家,是为了扯面“国有”的大旗。虽然把大部分利润拱手送给了政府,这年头光明正大盖工厂还是太冒险了。不过他们也没有吃亏,碰到困难就找领导。
果汁厂盖成后村里的人成天想着到厂子里上工,连带着种水果的积极性也空前地大涨。马支书曾经打趣地过去每年收水果都是累活,又累又不值当,大伙能推就推,收个橙子能收半个月。现在大伙明白水果能挣钱,天不亮就去摘果了。
祝山旁边的一位同志听了质疑地问,“听苏同志一番话,你们村对于发财致富这条路子研究挺深入。不过……你们村大部分劳动力都投入了这些副业,以后能保证粮食生产和研究?” ↑返回顶部↑
“试验成功了,省里农业部的同志也会考虑留种问题、以方便下个季度扩大生产,该交多少粮食我们没办法做主,一切看省里的计划。省委决定让我们交够国家指标,剩下的都交给我们用于研究。”
几个经委的同志听了点点头,试验村情况确实特殊一些,别的村上缴的粮食只是粮食,他们村的粮食是种子。
“领导的这个举措,极大地刺激了集体的生产积极性。”何老师补充道,“别的研究项目每年需要省里拨很大一笔经费开支,我们村基本是靠自给自足。利用生态循环,养家禽家畜制作绿色肥料培育试验田,成熟的肉蛋禽供给供销社、单位,赚取的经费用于新品种培育。”
经委的同志去参观了村里的果汁工厂,一排青砖瓦房,干净整齐,周毅吐字清晰有力地给他们汇报着村里的“经济账”。
“上个季度我们收获了约30吨水果,用它制成果汁,投入本地市场共40824瓶,盈利38210元;村里的干部带头弄渔业养殖,去年渔获2万吨,盈利5801元……不过村里主要的收入来源仍旧是茶叶的出口,去年我们村港商签订了合同,指定给港城出口约2吨茶叶,去年我们给政府创造了将近301234港元的外汇、30235元人民币的税收。”
“这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账,除此之外我们村每个月产出每月600斤蛋、每月出栏900斤猪肉,600斤家禽……我们村的高产红薯使得清溪县去年红薯产量翻了三倍,从清溪县人民公社今年底汇报的数据来看,今年的红薯产量比去年多了13109吨,直接或者间接地缓解了市场的粮食、肉蛋压力。”
原本还颇不以为意的经委同志,听了周毅汇报的数字,轻轻地倒吸一口气。
同时何梅梅给每个领导分发了一份“五年计划”,雪白崭新的纸印着工工整整的字体,显然是刚印好没多久的,凑近了还能闻到墨香味。祝副处长迫不及待地翻开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计划书,越看越吃惊。
难怪能让省委为其大开绿灯,这个不起眼的农村竟然能起到如此关键的作用!
第114章
他们村是一下子迈了一大步, 这一大步相当于别人要迈两三步,远远地走在了前头。这样会不会犯了大/跃进的错误?调查小组的同志心里腾起这个疑问。
他们村有工厂,这算不算割了社会主义的尾巴?以前的工厂都是国有企业的, 每一样粮食、产品都有指标,中间每一个生产、销售环节都需要批条, 现在随便一个村都能办工厂,市场岂不是要乱套了?
祝副处长叫祝山,他保持谨慎的态度。随行的几位同志翻着资料,表情愈发认真, 眼神中难掩惊奇。他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抛出来。
“你们村的工厂是怎么回事, 国家允许你们办的吗?”
苏叶心一凛, 不愧是经委的同志, 一开口就切中要害。
历史上三大改造完成后把私有企业归为国有, 上沟村的果汁厂严格来说算是乡镇企业, 华国的乡镇企业萌芽于改革开放之后。在外人看来他们现在相当于打着集体的名义,挖社会主义的墙头。当年富甲一方的“华西村”走的也是这条路子, 自己盖工厂发家致富,变成了中国第一村。
现在苏叶相当于扯了面“试验村”的大旗, 把“华西村”和“小岗村”拧在了一起, 变成了上沟村。
“处长同志,请允许我给你们看一组数据,这是我们果汁厂的资料。”
苏叶如数家珍地说:“起初这个工厂是为了解决我们村水果运输困难才兴建起来的。水果的保质期短,清溪县地处偏僻,群山环绕, 交通不便, 想必领导们能来到这里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祝山点点头,脸上还没褪去的菜色正是今早坐车给坐晕的, 这点他们深有体会。
苏叶又说,“山岭多、土壤肥沃,雨水丰沛的同时也给这里带来了良好的孕育果实的条件,经过阮儒良老师测量,清溪县的土壤富含钾、镁离子,偏酸性,条件得天独厚,说是万里挑一也不为过,这片土地孕育的水果肉质清甜、汁水丰沛,品质优良。”
“这批水果多半是烂在地里、在运输过程中折损。我们把问题和解决方法反馈到省委那边,领导让我们放开手试一试。清溪县去年的财政收入是1021万元,上沟村历年的农业收入是十万元,我们村的果汁厂在去年11月建成,它在短短两个月内实现净利润三万余元。
果汁投入市场之后反馈很不错,我们接到了很多预订的单子,截止年底前合计二十万余元,它相当于改革前上沟村一整年的收入还要多两倍。这个工厂的意义不止是解决了水果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财富。”
祝山心里微不可见地叹气,难怪省委的同志同意建厂。经济是卡咽喉的要事。
“不止我们村,整个清溪县的水果销路面临同样的困难。明年我们会面向整个清溪县收购果汁。另外我们的工厂虽然属于村里集体所有,国有成分仍旧占大头,政府给我们拨的生产设备和资金作为原始股份。”
苏叶最后点出的这句话,彻底打消了他们的念头。
果汁厂里有51%的股份归为国家,是为了扯面“国有”的大旗。虽然把大部分利润拱手送给了政府,这年头光明正大盖工厂还是太冒险了。不过他们也没有吃亏,碰到困难就找领导。
果汁厂盖成后村里的人成天想着到厂子里上工,连带着种水果的积极性也空前地大涨。马支书曾经打趣地过去每年收水果都是累活,又累又不值当,大伙能推就推,收个橙子能收半个月。现在大伙明白水果能挣钱,天不亮就去摘果了。
祝山旁边的一位同志听了质疑地问,“听苏同志一番话,你们村对于发财致富这条路子研究挺深入。不过……你们村大部分劳动力都投入了这些副业,以后能保证粮食生产和研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