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时已到 第255节(3 / 4)
年逾六旬的陶太傅面色几变,垂下眼睛未言。
“周大人信吗?”永阳长公主又问一人。
“臣……”那年轻的官员抬手:“此等毫无根据之言,臣……自是不信的。”
殿内诸人神色各异。
中书省的例子摆在眼前,士族已遭血洗,朝中如今何人掌权,是明摆着的事。
而今甚至连定北侯也已“遭难”……
纵然他们有相抗之心,却难免各有权衡思量,谁又愿意于此时出头,白白葬送性命?
“你们……你们这些见风使舵毫无脊梁之辈!竟屈服于这阴毒妇人淫威之下!”那姓蒋的老臣面色涨红,眼看就要背过气去一般:“李蔚,你迟早要遭反噬天谴!”
“蒋大人殿前失仪,无故出言污蔑本宫,且将其带下去等候发落。”永阳长公主随口说道。
很快便有侍卫入内,将人押了下去。
随着那愤慨的怒骂声远去,永阳长公主轻握起那只兵符,道:“定北侯擅自出京之事还需立即彻查是否另有同谋,此时不知有多少诸侯蠢蠢欲动,此事必要彻查严惩,方可以儆效尤——”
众官员应声附和。
永阳长公主作势思忖着道:“但卢龙军还需及时安抚,念及尚未铸成大祸,只要他们不反,朝廷便不会降罪他们当中一人……为稳固北地局面,以免生乱,本宫会让人尽快前往营洲料理此事,也好让他们真正看到朝廷的宽仁与诚意。”
殿内众人闻言,甚至未敢交换眼神。
这哪里是安抚,分明是要借机收揽掌控卢龙兵权了——
殿外雷声大作,豆大的雨珠很快砸了下来。
“恭贺殿下,定北侯已死,若掌卢龙军,即大势将定,殿下很快便可如愿了……曾节使处虽有些许不顺,却也不值一提了。”
赵钦明拜于甘露殿内,满面都是恭谨笑意。
“尚不可大意。”永阳长公主含笑道:“越是此等关头,越要谨慎以待……如此紧要之时,本宫不希望有任何不识趣之人靠近京师,坏本宫好事。”
“殿下放心,京师各处布防皆已完备——”
永阳长公主遂露出舒心笑意,不忘交待一句:“晏泯那边,你且继续拖着。若哪日他也不识趣了,杀了就是。”
“是,属下明白。”
赵钦明退去后,心情甚佳的永阳长公主命人备了酒水,立于窗前举盏,含笑邀天地共酌。
短短数日,定北侯擅离京师,意图调兵谋反的罪名便被坐实。其身死的消息也随之被传开,而朝廷将此解释为“不慎遇山匪劫杀”。
第260章 寻到
此说法太过轻飘,而背后缘故如何,也不难深究——定北侯“已反”,朝廷大可光明正大行诛杀之举,纵是于京师外伏击,也是“合乎情理”,但如此一来,即便可堵世人之口,却也难止卢龙军仇视。
借“山匪劫杀”之说,将朝廷从中撇得干干净净,纵有人持疑心,但只要明面上的窗户纸不破,便有相对安抚稳固人心之效,且不会留给卢龙军借此起兵乱的名目。
各处对此各有揣测思量,但明面上可听到的声音却越来越少。
随着朝廷对“定北侯谋逆案”的彻查,开始有不少官员被牵扯其中,那日于“殿前失仪”的蒋大人便在其列——风波扩散间,下到民间,上至朝堂,一时皆是人心惶惶。
雨后的街道上本就行人寥寥,随着一队腰间佩刀的卫军经过,更是将行人惊得四散逃离,不敢靠近半分。 ↑返回顶部↑
“周大人信吗?”永阳长公主又问一人。
“臣……”那年轻的官员抬手:“此等毫无根据之言,臣……自是不信的。”
殿内诸人神色各异。
中书省的例子摆在眼前,士族已遭血洗,朝中如今何人掌权,是明摆着的事。
而今甚至连定北侯也已“遭难”……
纵然他们有相抗之心,却难免各有权衡思量,谁又愿意于此时出头,白白葬送性命?
“你们……你们这些见风使舵毫无脊梁之辈!竟屈服于这阴毒妇人淫威之下!”那姓蒋的老臣面色涨红,眼看就要背过气去一般:“李蔚,你迟早要遭反噬天谴!”
“蒋大人殿前失仪,无故出言污蔑本宫,且将其带下去等候发落。”永阳长公主随口说道。
很快便有侍卫入内,将人押了下去。
随着那愤慨的怒骂声远去,永阳长公主轻握起那只兵符,道:“定北侯擅自出京之事还需立即彻查是否另有同谋,此时不知有多少诸侯蠢蠢欲动,此事必要彻查严惩,方可以儆效尤——”
众官员应声附和。
永阳长公主作势思忖着道:“但卢龙军还需及时安抚,念及尚未铸成大祸,只要他们不反,朝廷便不会降罪他们当中一人……为稳固北地局面,以免生乱,本宫会让人尽快前往营洲料理此事,也好让他们真正看到朝廷的宽仁与诚意。”
殿内众人闻言,甚至未敢交换眼神。
这哪里是安抚,分明是要借机收揽掌控卢龙兵权了——
殿外雷声大作,豆大的雨珠很快砸了下来。
“恭贺殿下,定北侯已死,若掌卢龙军,即大势将定,殿下很快便可如愿了……曾节使处虽有些许不顺,却也不值一提了。”
赵钦明拜于甘露殿内,满面都是恭谨笑意。
“尚不可大意。”永阳长公主含笑道:“越是此等关头,越要谨慎以待……如此紧要之时,本宫不希望有任何不识趣之人靠近京师,坏本宫好事。”
“殿下放心,京师各处布防皆已完备——”
永阳长公主遂露出舒心笑意,不忘交待一句:“晏泯那边,你且继续拖着。若哪日他也不识趣了,杀了就是。”
“是,属下明白。”
赵钦明退去后,心情甚佳的永阳长公主命人备了酒水,立于窗前举盏,含笑邀天地共酌。
短短数日,定北侯擅离京师,意图调兵谋反的罪名便被坐实。其身死的消息也随之被传开,而朝廷将此解释为“不慎遇山匪劫杀”。
第260章 寻到
此说法太过轻飘,而背后缘故如何,也不难深究——定北侯“已反”,朝廷大可光明正大行诛杀之举,纵是于京师外伏击,也是“合乎情理”,但如此一来,即便可堵世人之口,却也难止卢龙军仇视。
借“山匪劫杀”之说,将朝廷从中撇得干干净净,纵有人持疑心,但只要明面上的窗户纸不破,便有相对安抚稳固人心之效,且不会留给卢龙军借此起兵乱的名目。
各处对此各有揣测思量,但明面上可听到的声音却越来越少。
随着朝廷对“定北侯谋逆案”的彻查,开始有不少官员被牵扯其中,那日于“殿前失仪”的蒋大人便在其列——风波扩散间,下到民间,上至朝堂,一时皆是人心惶惶。
雨后的街道上本就行人寥寥,随着一队腰间佩刀的卫军经过,更是将行人惊得四散逃离,不敢靠近半分。 ↑返回顶部↑